近日熱播劇《娘道》收官,該劇收視率爆棚,在北京衛視已破2;但豆瓣評分卻遭遇滑鐵盧,由最初的3.7分跌至2.7分,且一星評價用戶佔85%以上。收視率和評分的兩極分化堪稱本年度熒屏奇觀。

2018年10月15日(週一)電視劇收視率排行榜

(數據來自微博@衛視小露電)

《娘道》豆瓣評分(數據來源於豆瓣官網)

《娘道》出自劇王郭靖宇之手,以民國初年爲時代背景,講述了瑛娘與她五個孩子聚散分離的故事。她一路走來千辛萬苦,經歷了被當做祭品投入黃河、丈夫去世、婆家驅趕、嫂嫂刁難、女兒被賣、兒子弄丟等一系列苦難,最終成就了“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

該劇之所以在收視率方面取得成功,與其精準的定位分不開。首先,該劇是較爲典型的苦情戲,和《渴望》《媽媽再愛我一次》《啞巴新娘》《我的醜娘》等曾引發觀影熱潮的劇作類似,通過極端對立的人物性格、激烈的衝突及主人公悲慘的遭遇刺激觀衆神經,讓觀衆在悲劇中獲得一種審美的快感(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前——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劍指廣大中老年羣體,則是該劇營銷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郭靖宇曾坦言該劇針對的是“不會買網絡會員、只守着自家電視、收入也不是很高的傳統觀衆”(來源於《文匯報》),國慶期間#陪爸媽看娘道#也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熱搜話題,可見中老年羣體爲飆高的收視率作出不少貢獻。

在收視率方面該劇無疑是成功的,然而卻在傳達價值觀、劇情編排、演員演技等方面備受質疑。

有網民表示,該劇最大的槽點便是“三觀不正”“宣揚男權思想”。劇中女主因爲隆家傳宗接代、生養男孩的執念,以及在子女待遇中明顯偏袒男孩等橋段而飽受詬病,微博輿論場中,有網民直呼“都2018年了,怎麼還有這種宣傳封建思想的電視劇?”

部分媒體賬號也呈現出“站網民”的趨勢,其中《中國婦女報》通過官微喊話“它把封建糟粕的毒瘤描繪成了鮮花”。《新京報》也指出娘道的火爆彰顯出當下“封建男權思想仍有很大市場”。更有媒體將《娘道》和《祝福》等抨擊封建思想荼毒的經典文藝作品進行對比,指出《娘道》和導演“批評封建糟粕”的初衷相去甚遠。

另外輿論對該劇敘事邏輯、演員演技等“硬傷”也存在不買賬的現象。如女主扮演者用力過度、表演誇張,劇情不符合科學規律、存在邏輯漏洞,劇中存在文化常識錯誤等。

注:圖片來自知乎

此外,《娘道》播出後收視率豐收,但評分塌方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代際審美的差異。一方面中老年羣體作爲貢獻收視率的主力軍,對“男婚女嫁、延續香火”等傳統思想沒有明顯的抗拒性。而這部分羣體恰好如郭靖宇所言“不會買網絡會員、只守着自家電視”,在豆瓣評分和網絡意見中充當了“沉默的大多數”。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在新時代主張男女平等、女性自由獨立等新思潮不斷根深蒂固背景下,對該劇反映出的“女德”思想充滿敵意,而這一羣體很大程度掌控了豆瓣評分、網絡意見的話語權。因此豆瓣評分和網絡輿論觀點呈現出一邊倒趨勢,對《娘道》口碑帶來重大沖擊。

這一現象也折射出當下我國民衆審美水平不斷提升,對藝術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呼籲影視創作者深刻反思,一方面傳統的苦情戲雖然在收視率方面仍保有優勢,但其老套的情節、單一而不夠立體的人物形象已使得觀衆逐漸產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一味的迎合某一羣體的口味,爲了收視率犧牲作品的思想精髓,失去自我,也難以創造出貫穿人類共通情感、滿足不同觀衆觀影需求、引發各階段觀衆共鳴的經典作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