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是由於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主要影響關節、心臟,其次爲皮膚、血管、漿膜及腦等組織器官。本病常反覆發作。風溼病初起1-4周內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

急性風溼病可有下列表現:

①發熱:可有高熱、中等度發熱或低熱,常伴有多汗症狀。

②關節炎:典型的表現爲遊走性關節炎,常影響膝、踝、肩、肘等大關節,局部可有紅、熱、腫、痛。紅腫消退後,不留永久病變,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不典型者僅有關節痠痛。

③心臟炎:包括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心包炎,症狀輕重不一,可出現心悸、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甚至不能平臥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心臟擴大,第一心音減弱,心尖區可聽到收縮期或舒張期雜音。心包炎可有心前區疼痛,並在心前區可聽到心包摩擦音。

④皮膚損害:出現環形紅斑,見於軀幹或四肢近端,呈不規則圓圈狀,周圍紅,中央淡,在1-2天內消失,可反覆出現。皮下小結見於關節附近的長骨隆起處,分佈對稱,在皮下隆起,活動不黏連,數量不等。按之有痛感,常在數週內消失。

⑤舞蹈病:發作時肌肉出現不自主、不協調、無目的性的運動,常見於女孩,爲風溼病的腦部症狀。本病屬於中醫學“痹證”範疇。

【病案舉例】

1.尹某,女,67歲,1989年2月10日初診。上肢關節酸困手指關節疼痛半年餘。遇冷疼痛加劇。曾服西藥消炎痛及中藥治療症狀減輕,近又復發。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證屬氣血不足,風寒溼侵襲,痹阻經絡關節。治宜益氣健脾,祛風勝溼,佐以補氣活血。

處方:防風10g,炒白芍12g,生黃芪18g,當歸15g,桂枝10g,片薑黃8g,羌活10g,川芎8g,威靈仙12g,炒白朮10g,骨碎補10g,松節15g,炙甘草5g,生薑3片,大棗5枚。3劑,3日1劑,水煎服。2月13日二診:上肢酸困及關節疼痛均減輕。前方既效,守方更進黃芪加至25g,增人酒炒桑枝30g,絡石藤30g,以宏其力。續用9劑,諸症皆愈。

按:本例痹證,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表明標實本虛。故選取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當歸扶正固本,配伍羌活、威靈仙、片薑黃、松節、桑枝等祛風、散寒、燥溼、通絡治標,祛邪而不傷正,固本而不留邪,因而取得了滿意療效。

2.王某,男,48歲。因雙膝關節疼痛不能步行,於1996年1月3日前來就診。自述患風溼性關節炎5年,時輕時重,近日發作,雙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背脊怕冷,面黃少華,氣短乏力,大便稀,每日2次,食少眠差,舌淡苔白,脈細弦。證屬痹證日久,肝腎虧虛,風溼阻遏,不通則痛。治宜益氣固表,祛風除溼,通絡止痛。

中藥

方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黃芪30g,白朮15g,桂枝15g,杭白芍15g,桑寄生15g,補骨脂15g,防風10g,獨活6g,陳皮6g,炙甘草6g,細辛3g,生薑3片,大棗5枚。連服6劑關節疼痛明顯好轉,守原方繼服後行走自如,隨訪兩膝痛已消失。

注:本文采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難病奇方之玉屏風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