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 视觉中国

  科研就是以课题论成败课题就是科研的生命

  课题虽然申请到,但课题经费却“花的没那么容易”

  部分合理不合法的收入,有时候只能靠虚列支出或增加无关票据来获取

  法治周末记者高原

  已经连续半个月,吴峰没有在凌晨两点之前关过电脑,预算单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和各项支出的计算,让他的眼睛和大脑一样“肿胀”,疲惫的吴峰这样对法治周末记者形容。

  连续加班,是因为在做申请课题的预算单,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吴峰就来到某部委下属的科研机构,这样的工作,他每过几年就要重复一次,工作十年,吴峰对科研课题的感情是“又爱又恨”。

  “科研就是以课题论成败,课题附带着论文,课题多招的学生也就多。说得更直白些,有课题才能申请下来经费。”吴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不过,项目课题分包,立项拼关系,套取课题经费等乱象,在吴峰眼里,成了科研圈子里的“沉珂”。

  课题成了科研的生命

  10月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22.9亿元增长8%。《科学杂志》报道称,中国的研发支出仅次于美国,已经位列世界第二,并且正在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吴峰介绍,这些支出,很大一部分是以科研经费的形式划拨到具体项目。这些科研项目按级别一般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国家科研项目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也有一些项目,比如教育部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

  同时,各省一般也会提供一些省级项目,学校的项目主要有自主创新项目等。

  吴峰的同学陈放,十年前博士毕业去了美国,三年前回国,在上海一所985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

  尽管学校让陈放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因为刚刚回国还没有申请到课题经费,没有经费就组织不到更多的人继续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陈放很着急。

  “从这个角度说,课题就是科研的生命。”陈放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同时,由于申报成功的课题数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科研排名,各大高校总是积极要求教师进行申报。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在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言堂。”陈放说,目前,课题管理存在“重立项、轻监管”问题,课题申请下来后,很多事情都是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容易导致私用、挪用经费情况的发生。

  同时,在高校科研项目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实际收入,与学校的收入和排名也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经费盘子分配会更多向985高校倾斜。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科研经费最多的5所学校依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经费总额分别为50.790亿元、41.233亿元、33.480亿元、27.244亿元和26.850亿元。

  而每年的11月份,各大高校都为申请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点燃战火。

  学校或者学院会召开专门的“申请基金启动会议”,邀请往年成功申请到基金的同事给还在申请中的同事介绍经验。但这一经费的获取并不容易,不少研究项目持续申请多年也仍未获批。

  陈放介绍,每年在春节前后,是申请基金的高峰时段,各个院系内部甚至会爆发“抢人大战”。

  每个申请课题的主申请人都希望把那些有资历、有名气和科研成果多的同事或朋友拉入自己的阵营,这样课题组的人员配备更优质,能增加中标的概率。

  课题经费“花的没那么容易”

  课题虽然申请到,但课题经费却“花的没那么容易”。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确立了学术研究的“课题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提供课题资金,高校教师申报的研究形式,这类课题被称为纵向课题。

  此外,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的科技项目则为横向课题。历经二十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经费管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严格填写项目预算表。

  在吴峰填的预算表上,经费被分割成“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国际交流费、设备费”等十一大类,如果哪一项没有算好,或者在执行时和最初的预算有所出入,在接下来的课题经费申请时就不会那么容易。

  但吴峰坦言,做科研有时候不确定性很大,“比如某项实验经费,之前预算写的是2万元,但实际上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才能得到某个实验数据,所以这一项很麻烦”。

  因为按照2013年5月修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费支出预算使用资助经费”,支出与预算不符,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

  在吴峰入行前,科研经费的管理并没有这么严格。院里的老同事告诉吴峰,上世纪90年代时,课题预算不需要列举每一项具体怎么使用。

  不过,这一切在2006年戛然而止,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科研体制建设的一个节点。

  当年,一场震惊世界的科研骗局被曝光,号称中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芯片“汉芯”,被证实只是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芯片表面的MOTO字样用砂纸磨掉,重新刻上“汉芯”标志。

  骗局持续了3年,顺利通过一系列评审、鉴定,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四十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超过1亿元。

  2006年6月,科技部公开表示,将认真吸取“汉芯”造假事件的教训,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根治学术腐败。

  同年年底,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协商,成立了国家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

  2006年8月,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和“严禁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严禁各项支出超出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层层转拨科研项目经费和违反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

  自此,经费管理规则被细化,强调实行事前预算评估、事中经费监督和财务检查、事后财务验收和审计的全程预算管理程序,严防科研腐败。

  立法缺失,监管缺位

  吴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造假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用学生身份证冒领劳务费,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

  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吴峰介绍,实际上,很多科研经费是花不完的,但是钱已经到手了,很少有人会退回去,花不完的部分也要想办法用掉。

  “教授等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大都希望含金量高的课题能带来更多经费,然而一旦批下来,就必须把钱花完,否则就会影响下一年课题申报。”吴峰说。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只有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交流经费、劳务费和管理费可列入支出预算科目,其中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和协作费。

  国家对国际合作交流费和劳务费、管理费都有严格的比例限制,根据面上项目、重大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不同,劳务费分别限制在15%和10%。

  但劳务费只用于直接参加项目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不得列支有工资性收入的项目组成员,也就是说,项目中,在高校有薪酬的教师等成员并不能获取额外劳务报酬。

  尴尬的是,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对科研人员采用的薪酬制度,就是基本工资加津贴、奖励,而津贴、奖励部分大多是靠自己去挣,这就是“科研提成”。这部分合理不合法的收入,有时候只能靠虚列支出或增加无关票据来获取。

  吴峰对此感同身受,他介绍,经费给多了,报销名目对不上,只好乱开发票。

  “比如招待费、资料费、劳务费等都规定了一定比例,其中招待费占了很大比重。还有一些款项报不了,只能去造假。比如学校要求单笔报销发票必须在1000元以下,而买个打印机或电脑都会超千元,只好开假发票:一张999元的打印机,一张几百元的移动硬盘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教授任建明认为,目前,关于科研项目的多数规定内容大而化之,过于笼统,不能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制度措施,追加责任条款、验收评估,对有问题的项目责任人要纳入“黑名单”,追回项目资金,限制未来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等。

  同时他认为,在科研领域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

  他建议,应将科研经费财权和审批权分离,掌握财权的部门退出项目审批,再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开的专家评审制度,才能遏制科研经费腐败乱象。

  (根据受访者要求,吴峰、陈放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高恒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