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现代科技在理论上不可通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实践也表明无法将中医嫁接在现代科技理论之上进一步发展,中医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就要另寻它途。只要拨开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对我们智识的遮蔽,就不难发现发展中医的坦途始终就在那里,即古代中医家对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建立在六经、儒道文化以及中医经典之上的。古代如此,现在和未来还是如此。这条道路不会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发生改变,它本是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文化特征。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传承,返本才能开新,张仲景和郑钦安如此,现代和未来的中医家也是如此。现代中医人要想创新和发展中医,求西方现代科技不如求中国古代经典,经典才是中医的根本。

或许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何中医总是强调经典的权威性,难道就不能质疑和解构经典,重构中医理论吗?不深入领悟中医经典的专家学者提出这样的疑问也不奇怪,消除这样的疑问需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两个方面去进行。从历史性的角度看,奠定中医基本理论框架的中医经典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才成型的。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岐黄问答奠定中医基本理论,这个过程至少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就是说《黄帝内经》是积累夏商周三代近两千余年的医疗理论实践。尤其是支撑中医基本理论存在的阴阳五行理论,更是凝聚了两千多年来的天文、物候的观察经验。今人仅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想,就想推翻有着两千余年实践经验支撑的理论,对其加以解构和重构,这可能吗?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支撑中医基本理论的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天文学家对天文、物候进行长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它描述的是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以及水星的运行对地表自然万物交互影响的关系。只要日月五星对地表自然万物的影响不变,那么阴阳五行理论就不会被推翻,而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医基本理论就不会过时,能够始终有效地指导中医家的临床实践。阴阳五行理论不像科学理论那样是基于假设和实验建构出来的抽象理论,而是基于漫长的自然观察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所以它具有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易性。中医经典不是不可置疑,质疑经典的现代中医家至少要积累起超越夏商周三代医家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可能吗?

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是古人千万年以来认知自然万物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由阴阳五行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由《黄帝内经》奠定的元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我们在今天强调尊崇经典,就是要求现代中医家在中医理论框架内去从事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水平,针对某类病证开拓出更加有效的普适的个性化诊疗路径,进而创新出新的临床理论学派。张仲景是在《黄帝内经》与《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开创出伤寒学派,而郑钦安是在《易经》《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的基础上开创出现代的扶阳学派。从张仲景到郑钦安,中医临床诊疗理论始终是在进行着创新和完善。中医既是封闭的,必须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内进行创新与发展;又是开放的,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证开创出更加有效的个性化诊疗路径。离开中医经典去谈论创新与发展,就会陷入混乱迷茫的状态。

近百年的中医发展史表明:利用西医和现代科技发展中医的中医科学化路径就是对中医的渐进性废除,脱离了中国固有文化的中医只能走向异化性的衰败。因此,新时期的中医复兴路径,首先需要现代中医家回到六经、儒道文化经典那里去进行文化的洗礼,摒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形成的还原意识和逻辑思维,培养和掌握阴阳五行理论和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和认知方式,然后在深入领悟和掌握中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去创新发展中医理论。中医是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复兴首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的复兴,只有彻底改变国人从还原意识的角度去认知中医,才能让国人真正地接受中医、热爱中医、使用中医、创新中医和发展中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