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石梘村

石家鄉石梘村位於富川瑤族自治縣東北部,距縣城22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398戶,共1326人,其中黨員64人。(此統計數據截止2018年元月)

石梘村學風濃厚,自建村以來人才輩出,始祖林通系宋仁宗時期進士及第,官至左都監察御史,先祖林茂爲教授、林正杰爲廣東潮州府知縣。

村內有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林氏古宅“七十二樘門”和大石條砌成的“大六樓”等古建築林立,建築古雅,封楹、門窗都有精細雕花,天井、過道均用大塊石板鋪成,村道兩旁古樹聳立,根莖外露像龍脊似鳳爪;

村頭“虎泉”從森林的石巖中噴湧而出,四季長流,林下怪石峋嶙,石上綠苔蒼蒼踩上溼軟如棉;

“林氏宗祠”前的陰陽石鼓,左邊圓的爲太陽石鼓屬陽石,右邊缺邊的是月亮石鼓屬陰石。

石梘村古道屬於瀟賀古道東線的一部分,村內古石橋、石板街、古門樓和用於防範匪盜的炮樓等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旅遊價值。

在村中,目前仍保留部分由青石磚鋪砌的石板路,主要有三條重要的交通古道。

第一條是連通上、下村的主路,路寬約0.8米至1.5米,路碑記載古路最近一次修築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從主路分支出去的岔路像“血管”般蜿蜒遍佈整個村莊,路側修有寬約20至30釐米的水渠用以引水或排水,古道每隔十多米就能發現隘門遺蹟,加上門樓和炮樓等防禦設施,古時一旦有敵情便可馬上鳴鑼告知全村,形成了一套“路路相通、戶戶相連、人人相衛”的集通信、引水、運輸、防禦等多種功能的道路系統。

第二條是從村背後(東面)延伸至湖南白芒營鎮的石板路,過去主要起到聯繫湖南與富川的商貿、人口、運輸交流等作用。路往東過“富東橋”即上後龍山,過山可達湖南地界,因此石板路一直修到山上。據富東橋碑記載,由於老橋被洪水沖毀,爲方便湘桂兩地民衆商貿集散和交通往來,村民在民國28年(1939年)自發集資重修了從石梘村通往湖南的青石拱橋,拱高約5米、橋寬約3米、長10米,取名“富東”亦有財富自東而來的含義。此路往西便深入村中老宅區,道路兩旁至今仍保留約百米長的民居商鋪街道,路兩側民居窗口相對而設,既低矮又寬敞以便於交易和兜售,足可見當時湘桂商貿往來的繁榮景象。

第三條是村南面通往福利鎮及可南下富川古城的石板路,這條路主要從農田經過,主要有農業運輸、走親訪友、採購物資等功能,因此較村內石板路修得更寬,寬度約1.5米至1.8米,便於走大型馬車或其他車輛。此路行至南面村口處還修有社公廟一座,除了村民日常路過祭拜祈求外出平安、農業生產祈求風調雨順以外,路口立廟還有守村護寨之意,如村西面路口同樣修有七香廟一座,同樣供奉社公、社婆等土地神,使得村莊道路與民間信仰被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

過去村中建房、修路的材料多就地取材,主要來自村東通往湖南方向的山嶺巖礦,以石灰岩爲主,在村北水源地的河溪中還可見很多大塊青石板原料。據村民介紹,過去青石板都重達數噸,搬運是採用人力滾木法,即石板下墊放圓木由多名村民用麻繩拉運回村。目前村中石板古道缺乏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很多路段已被水泥路或機耕道覆蓋。

追求天人合一的村落佈局、依山傍水的傳統民居、多元的建築符號以及遺存的防禦體系等,均凸顯出石梘村的古建築文化。

首先,村莊佈局。強調“以山水爲血脈,以草木爲毛髮”,民居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後龍山”和風水林,直飲“虎井”水。整體方位坐東朝西,三條河溪呈“川”形流經村莊:一條是從村後流經後龍山的“背後河”,一條是源自水源地“虎井”並從村中流過的“面前河”,一條是連通村北石苟山水庫並流經村前田地的“石墩河”。此外,下村修有宗祠一座以及村西面的七香廟和村南面的社公廟供村民祭祀,村小學建有戲臺供日常娛樂,以上景觀均契合了“村前鳳飛後龍翔,平地興祠建廟堂”的地方諺語,呈現出一個村莊追求天人合一的聚居格局。

其次,傳統民居。村中約有古民居125座,分屬120戶人家所有,佔地40多畝,其中6座明清建築保存較完好。傳統民居多爲三合式庭院,即一個正廳和左右廂房圍合一個天井,爲一進兩層結構,正廳一般爲客廳和祭祖的祖堂,左右次間爲臥室或廚房,樓上爲雜間或閨房,整個建築以天井爲中心,具有蓄水、排水、採光等功能。到清中晚期,三進四廂式大院在富裕和多代同堂的家族中出現,如“七十二樘門”,坐東北朝西南,高二層,南北長約70米,東西縱深約50米,牆體由青石磚和水窯磚砌成,牆垣爲三疊式馬頭牆,屋頂覆青瓦。古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主人林茂春曾在長沙任職,家族號稱“九代人未摸過犁”,因人口增多從兩側新建副屋,後經幾代人多次擴建便形成門庭衆多的七十二樘門格局。新中國成立後,主屋周邊附屋、炮樓多被拆除,房間多荒廢、木樑腐朽,也真實反映出一個家族從發展到鼎盛再到衰落的整個歷史過程和社會變遷。

再次,雕刻符號。石梘村雕刻主要體現在石雕、木雕和灰雕上。一是門墩和門檻上的石雕,如門墩多以方形圓角的青石磚爲原料,採用浮雕技術,內容以麒麟、蘭花、鳳凰等動植物圖案爲主,隱含莊嚴、吉祥、富有生命氣息的寓意,門檻上則多以祥雲等明快、動感的線條爲主。二是門窗上的木雕,多以樟木、楠木等爲原料,採用鏤雕技術,內容以銅錢、花瓶、蝙蝠、葫蘆等圖案爲主,隱含富貴、福祿、多子多孫的寓意。三是建築屋脊、檐角、牆頭上的灰雕,多以石灰石或青石爲原料,採用圓雕技術,內容以龍、如意、鯉魚等圖案爲主,隱含辟邪鎮宅、永保平安的寓意。

最後,防禦工程。村莊防禦體系的建造與當時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清末民初,反清運動風起雲湧,開始爲劫富濟貧打劫鉅富豪紳,後發展到打村劫舍,民衆稱“滿地紅”時期。村莊怕財產被搶,於是村民有錢出錢、無錢出力,富川多數村寨興建了防禦工程。石梘村防禦體系主要由炮樓、門樓和隘門組成。村中過去有三座炮樓,目前存兩座,位於上石梘村的炮樓保存較好,此樓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地基用大青磚通砌,大門鑲石塊,水窯磚砌成,樓通高11.9米,佔地面積14.4平方米,建五層,每層開槍眼4至6個,一般槍眼高62釐米、內寬12釐米、外寬5釐米、厚40釐米,可向四周瞭望,居高臨下射擊,炮樓下四周建有石砌屋民房,作外圍保護層。村中目前保存較好的門樓有4座,呈“人”字形分佈。保存較好的隘門7個,分散在村中各處,門框多由堅固石板砌成,門框上下留有凹槽,過去一旦有敵情馬上鳴鑼告知全村,用橫木條閂上約五釐米厚的門板,門側留有槍眼用以還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安定,多數防禦設施已被拆除,其防禦功能隨之消失。

2013年石梘村被列爲賀州市生態文明新農村。

2017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石家鄉旅遊小貼士

旅遊規劃攻略

朝看坪珠日初出,閒遊龍灣風雨橋,夜觀石梘古村落,生態黃竹樂逍遙。

有人用這首七言絕句闡述了到石家鄉旅遊的主要景點:坪珠村、龍灣村、石梘村、黃竹村,並描繪出旅遊特點:登高山、看風雨橋、追憶古村落、賞生態美景,可以說石家鄉濃縮了瑤鄉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的精華。

小賀推薦旅遊路線:從富川出發,往二龍潭----石家方向出城,驅車大概22公里到達黃竹村,在這裏靜心慢遊古樹林生態之旅;中午可在石家鄉喫飯,推薦黃竹香雞;下午到石梘村,看碉樓、七十二樘門等,感受石家鄉在古時的戰略地位之重;傍晚返程從福利方向回富川縣城,可經過仙湖農莊喫晚飯,飯後還可以去神仙湖光影水秀一覽五彩燈光與迷幻的水秀表演,在絢爛的光影裏結束一天的行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