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长大了才逐渐明白,古人所以“煮酒、温酒”,并将“温酒”作为一项技艺传承,亦是因为彼时酿酒技术不够成熟。杂醇油是酿酒的谷物粮食在发酵、蒸煮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系列产物,古人由于制酒工艺的限制,对杂醇油没有较好的提纯技术,酒中的杂醇含量比较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隐居时所作的一首诗:“新酿的米酒还未经过滤,所以表面还漂浮着些许的酒渣,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所以,诗人用“绿蚁”形容新酿的酒,情调十足。

醅酒因酿造工艺的不足,汤色较为浑浊,所以又被称之为“浊酒”,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也是古时中国最广大百姓们最受欢迎的杯中之物。

由此我想到了杨慎的那首《临江仙》:“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年少的时候在图书馆翻看中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这首《临江仙》就印在扉页上充作引言,更似乎整幅巨著都是以“酒”为引。

《三国演义》开篇伊始,第一句话就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就了后世汾酒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尔后,又以酒家偶遇为引,“刘、关、张”三兄弟相识并于桃园结义,“复宰牛设酒”、“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再后来众联盟讨伐董卓时,在汜水关,面对华雄连斩数将的局面,关羽自告奋勇请战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时便提华雄人头入帐,杯酒尚温。因而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传奇。

曹操成功的“狭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使人请刘备入府“煮酒而谈”,说出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的名言,所以有了“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孩提时候好奇心重,对历史典故乃至于诗文演义中古人“煮酒”的画面总是充满了畅想。也曾偷偷拿家里的白酒倒在锅里试着体会一下古人的雅致,可惜的是美好不曾有,不过是呛了一脸通红罢了。

直到长大了才逐渐明白,古人所以“煮酒、温酒”,并将“温酒”作为一项技艺传承,亦是因为彼时酿酒技术不够成熟。

即使到了近代,依旧有一些上了年纪的酒友在喝酒之前依然会把酒烫一烫再喝,但这样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煮酒”这项技艺将近失传。

现在喝酒的人大多没人愿意再缓缓温酒、烫酒,这其中有哪些原因呢?

其实温酒技术的“失传”要归功于酿酒技术的发展提高。

古人喝酒前需要先温酒,可不单单是为了风雅格调,更多是为了去除酒里面的有害物质;今天的人不再温酒,自然是因为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蒸馏技术已经成为酿酒行业的基础操作,现在的白酒已经可以放心饮用。

众所周知,乙醇(酒精)是白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度就是表示乙醇在酒里面的含量占比。

但除了乙醇,酒里面还有甲醇、乙醛、正丙醇、异丁醇等诸多脂类、醛类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杂醇油,杂醇油过多的酒,香气浓郁复杂、饮用口感差、饮后头疼容易上头,对身体有害。

杂醇油是酿酒的谷物粮食在发酵、蒸煮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系列产物,古人由于制酒工艺的限制,对杂醇油没有较好的提纯技术,酒中的杂醇含量比较高。

因为酒中各种醇酯类物质的沸点不同,比如甲醇的沸点是64℃,乙醛的沸点是21℃,乙醇的沸点则为78.3℃,把酒加热到不同温度,达到沸点的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所以在饮用前通过加热可以有效减少杂醇油含量,以此来降低饮酒风险。

到了唐宋年间,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酒的品种和类型开始丰富起来,蒸馏技术业已成型。

尤其是两宋时期,官方把酒作为专卖物品进行了管制,就跟现代的石油烟草一样,官府为此设置酒务,管理酒的酿造与售卖,掌握酒税收入。

百姓们无法承受官方买卖的蒸馏酒高昂的价格,于是,家酿酒便出现了。尽管宋朝酿酒技术普遍提高,但是人们仍然在酿制和饮用古老的白酒浊醪。

从共和国的历史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民营的总是更容易创新。再加上有官营的清酒实例在前,于是,宋人在酿造过程中改良了曲料投入,致使成品浊酒的酒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改革创新,也导致宋时各地酿的酒产生了五花八门的颜色,有白色,绿色,黄色,赤黄色,红色,赤黑色等等,而其中尤以绿色最多。

苏洵《嘉祐集》卷一五《藤樽》诗:“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

四大名著之《水浒传》中就出现了无数的酒:鲁智深大闹桃花村喝的荤酒、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的“透瓶香”、武松醉打孔亮的青花瓮酒、宋江和神行太保喝的玉壶春酒、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时喝的蓝桥风月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酒品类已经基本定型,发酵酒升级为“黄酒”的最高境界;蒸馏酒也推出了品质优良、酒精度高的谷物烧酒;果酒的市场份额虽然有限,但形色各异的配制酒和串香酒却活跃异常,推出了诸如葡萄酒、桂花酿、梨清酒等多种口味的果酒。

与此同时,酒文化也在明清时期兴盛一时,无酒不成席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仅在四大名著之《红楼梦》中,提到关于饮酒的名目就有二三十种:如年节酒、祝寿酒、生日酒、祭奠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雪酒、赏灯酒、赏戏酒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丰富多彩,像一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

《红楼梦》中写酒,写得最多的要数黄酒了。

黄酒酒精度较低,通常只有十五六度,最适合妇幼饮用,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啤酒”,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红酒”。而绍兴酒就是黄酒中的代表作,其中的女儿红更是鼎鼎有名。

《红楼梦》中写道:“薛潘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碗”,“酒缸已罄”,“一坛子酒就吃光了”。《红楼梦》中写黄酒有绍兴酒、屠苏酒、惠泉酒等都是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的中国酿酒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以地域划分的南酒北酒之别。

其中北酒以京、冀、晋、鲁、豫为基地,地域广大,产业雄厚,以传统工艺为主导,大多生产烧酒,也就是后世的白酒,如鼎鼎有名的山西杏花村。

南酒则以江浙二省为核心产区,黄酒是其主要产品,例如绍兴黄酒、女儿红等等,同时兼顾新兴酒的创新,以及时扩大并占领市场。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酒的国度。

我们的古人五月初五要喝雄黄酒;九月重阳要饮菊花酒;正月十五,金吾不禁时要喝酒助兴;八月中秋,赏月更要“对酒当歌”。

中国的酒历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民俗,中国的酒就像中国人,清澈若水,但比水更倔强,也更火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