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充足率問題已成爲多家 銀行 擴張的一大門檻。

如果按照“系統性重要銀行”這一標準來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在已經公佈年報的19家A股上市銀行中,在資本充足率項目上全部達標, 鄭州銀行 、 青島銀行 兩家城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達標,平安、中信、民生三家股份行一級資本充足率不達標。

“目前國有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狀況保持得不錯,但在覈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部分股份行、城商行壓力較大。目前我們觀察到這些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的銀行,正積極通過利潤留存、定增、 可轉債 等方式補充資本。” 天風證券 銀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廖志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根據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在2018年底前系統性重要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於11.5%、9.5%和8.5%,其他銀行在這個基礎上分別少一個百分點。

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承壓

從已公佈年報的19家A股上市銀行來看,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大行的資本充足率情況表現優異,核心、一級及資本充足率都有效地滿足監管要求。其中, 建設銀行 的資本充足率表現情況最好,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爲17.19%、14.42%和13.83%。

股份行中, 招商銀行 資本充足率表現最好, 平安銀行 、 中信銀行 和 民生銀行 的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其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爲9.39%、9.43%和9.16%,都低於9.5%(系統性重要銀行標準)。

此外, 中國銀行 副行長吳富林在2018年度 業績 發佈會上坦承,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的要求顯著高於目前的資本監管標準,這樣使銀行資本需求面臨着一個更大的潛在缺口。爲了應對這種趨勢,今年1月25日, 中國銀行 在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了40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是中國銀行業的首單永續債。

多位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銀行從實體的流動性傳導不暢的原因之一,是資本充足率限制了銀行對實體企業的放款速度。

“目前銀行受限於資本充足率、不良率等指標,在 信貸 上幾乎是竭盡全力了。”珠三角地區某國有大行支行副行長表示,“目前表外資金迴流表內,給資本充足率帶來更大壓力。另外從我們和企業、地方政府平臺的交流來看,企業更希望將減稅降費落到實處、處理好貿易關係,更希望財政政策可以持續發力。”

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金融機構還將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再加上不良資產覈銷、銀行表外資產回表、商業銀行成立 理財 子公司等因素影響,銀行面臨較大資本金補充壓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目前上市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方式包括利潤留存、定增和可轉債;補充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方式有發行優先股和永續債;補充二級資本充足率的方式有二級資本債等。

2018年報中披露的資本充足率壓力較大的多家股份行、城商行中,近期都陸續發佈了資本補充計劃。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爲股份行中較低的平安銀行和 中信銀行 ,分別在今年1月和3月發行了260億元、400億元的可轉債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且都獲得超額認購。目前, 浦發銀行 500億元可轉債和 交通銀行 600億元可轉債已獲批准,但尚未發行。

另一方面,自1月17日中國銀行獲銀保監會批准,發行不超過400億元永續債以來,目前已有 工商銀行 、中信銀行、 農業銀行 、 交通銀行 、 華夏銀行 、 光大銀行 公告 發行永續債,預計規模約4000億元。此外,近期農行、工行也成功發行了600億元、550億元的二級資本債。

在各銀行的2018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資本充足率問題也成爲關注的重點。如光大銀行行長葛海蛟表示,2018年留存的未分配利潤將用於補充資本,還將通過定向 增發 、優先股、可轉換公司債券和二級資本債券等多種資本工具,實現資本補充多元化。

工商銀行 行長谷澍在3月28日的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未來工商銀行資本補充主要有內源和外源兩個渠道。“內源是 淨利潤 去掉 分紅 之後留下來的資金,每年約能夠補充高於2000億元的核心資本,外源主要有一級資本工具、二級資本工具等,如此前董事會已經批覆了1000億的優先股、800億元永續債以及1100億元二級資本債。其中,有550億元二級資本債也已經發放。”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DF38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