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田籽玉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8000余年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

受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当时玉石原料的获得大多以“就地取材”为主,因此远古时代玉器原料的使用较为庞杂。

其中不仅有闪石质玉石(和田玉),也有大量蛇纹石质玉石(岫岩玉),甚至还包括各种石英类矿物(玛瑙、水晶)和大理石等等。

但是智慧的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最终得出和田玉品质最为优秀的结论,从而使透闪石质和田玉最终成为中国玉器的主流玉料。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青玉三羊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和田玉有哪些过人之处?为什么能够独占鳌头成为古代玉料之冠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和田玉,深入了解这种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神奇矿物,一探中国玉器主流原料的与众不同之处。

南宋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与其纸上谈兵,不如付诸实践,结合笔者前几日偶得的“和田青玉籽料烟缸”来切身讲述一下和田玉的“神奇”变化。

和田青玉籽料烟缸

最初见到这件玉器时,它毫不起眼地缩在市场摊位的角落,灰青色的外表和粗放的工艺实在称不上引人注目,人们对它唯一的关注点可能也就是其体量较大而已。

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灰头土脸的家伙似乎并不简单。

首先,利用天然造型简单挖膛制成的烟缸,可以明确是一件真正无修型、无染色的纯天然卵石。

卵石是指天然石材经过风化或水流搬运、冲刷后形成的外表浑圆无棱角的石材。

卵石

接着拿起来仔细看看,一上手感觉就有了——压手。

尽管自然界中许多天然矿物密度都接近透闪石质和田玉,从大理岩到蛇纹岩都有密度接近2.95的矿物。

但是,相对于其他品种的玉石,和田玉的密度却始终保持在2.95以上,因此同样体量的玉石相互比较,和田玉会更为沉重一些,当然这种细微的区别需要长期体会才能熟练掌握。

北京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玉山子(局部)

接下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件玉器的次生矿物特征,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一下其“真实身份”。

我们知道,和田玉根据产状成因可以分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和戈壁料四种,其中尤其以和田籽料的玉质最为优秀。

结合之前通过观察得出这件玉烟缸是一件无修型、无染色的纯天然卵石,那么它是和田籽料的可能性应该较大。

但是,真相仅靠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确凿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和田籽玉产状成因示意图

当看到这件玉烟缸的背面底部时,最可信的证据终于出现了——水草纹。

水草纹是和田籽料在自然环境里,受水体中其它元素沁入而形成的次生特征之一,是证明该玉料曾在水中长期浸泡的重要证据。

注意,这个“长期”可不是十年、八年的概念,至少要经过千百万年的长期沁入才能形成,因此可信程度较高。

和田青玉籽料烟缸水草纹

和田青玉籽料烟缸水草纹

事实上,在今天愈演愈烈的和田籽料造假风潮下,和田籽料的皮色、毛孔造假都已经惟妙惟肖极具欺骗性,目前唯独“水草纹”的造假仿冒技术尚未突破。

这也就意味着,有着水草纹的和田玉料,基本可以认定是和田籽料。

综上所述,这件玉烟缸从造型、密度到次生特征都符合和田青玉籽料的特点。

和田青玉籽料烟缸

同时,粗放的工艺和漫不经心的摆放位置,说明卖家并没有将它当作特殊商品,种种迹像表明,这件玉烟缸很值得深入切磋一下。

当自己心中有数之后,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卖家一口咬定玉烟缸是和田玉,但究竟是不是和田籽料他却明显搞不清楚。笔者指出万一是大块玉料的边角料修型呢,卖家想了想说也有可能,哈哈。

结果价格很便宜就拿下了这件籽料烟缸,原本也没想拿它当烟缸,因为这样造型的原石器皿,既能当笔舔、也能作摆件,一物多用。

和田青玉籽料烟缸

其实,最精彩的部分这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中去,究竟和田玉有什么过人之处,来来来,大家一起研究一下。

回到家先给烟缸洗个澡,灰头土脸的玉烟缸在我连刷带洗一通清洁之下,至少干净多了,尽管和田籽玉的特别之处尚未体现出来,干巴巴的青白玉结构较大还有僵棉,但是别着急,是金子总会发光,接下来,盘他。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但真实情况是,好玉压根儿不用养三年,一般上手盘玩几天就会出现明显变化。

什么变化?变得格外温润光滑,变得让人爱不释手。每次信手盘摸之际,其润泽的手感都让人倍感舒适,这就是玉器盘玩的真实体验——爽!

爱玉朋友都知道,和田玉中的青玉,虽然颜色不够靓丽,但玉质较之白玉却往往更加温润,行话叫脂份足,因此盘玩起来很有乐趣。

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一书中的指出:“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中国古人鉴赏玉石,历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大智慧,这里的“符”是指玉石颜色,而“德”则是指玉石品质。

明代青玉花觚

之所以玉器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朽”,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其具备温润坚韧的优秀矿物特性。

战国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天子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 南朝梁元帝《言志赋》则有:“柱何用于黄金,案宁劳于青玉。”

因此,对于这件“相貌平平”的和田玉器,尽管它没有惊艳的颜色和细臻的工艺,但其温润浑厚的优秀玉性和稚朴古拙的别致造型却另有一番风雅,从而将籽玉之美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想想这件出自昆仑峻岭中的和田玉石,历经千百万年雨雪风霜的洗礼和翻滚碰撞的磨砺,再从千里之遥的新疆边陲来到中原内地,又在因缘际会中辗转置于我的案头,不仅令人感慨因果臻妙、造化神奇。

今天这件玉器就摆在书桌上与我朝夕相伴,每每闲暇时信手把玩,颇能给人舒缓妥贴的愉悦从容,而这也许就是对“人养玉”和“玉养人”最真切的注解和诠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