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許多人的印象裏,只是兩句詩。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遙遠,蒼涼。但其實,敦煌的精髓遠不止此。“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敦煌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來敦煌,一定要這麼玩,才能真正見識它獨特的傳奇與文明。

敦煌,古稱沙州,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文化寶庫莫高窟、千年奇觀鳴沙山·月牙泉,歷史遺蹟陽關、玉門關,還有磅礴震撼的雅丹魔鬼城……它們一起,訴說着敦煌的厚重與美。

更令人驚歎的,是自成體系的敦煌文化。作爲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裏相遇。作爲世界頂級的藝術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而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着豐富的文獻資源,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

因此,到敦煌來,錯過它的文化體驗,真的是抱憾可惜,所以分享這篇攻略出來。如果你來敦煌,一定要這麼玩,才能真正見識它獨特的傳奇與文明。

一、敦煌,因文化而璀璨

(一)滄海桑田的敦煌歷史

1、敦煌的興起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作爲絲路重鎮,這裏遺蹟衆多。敦煌市境內有各類文物景點265處,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西漢時期,敦煌設郡,並修築了長城,設立了陽關、王門關。從此,敦煌的歷史上地位正式得以確認,成爲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軍事重鎮、商品交易中心及糧食生產基地。

2、敦煌的繁榮

然而,讓敦煌真正經濟文化全面開花的時期,是隋唐時代。隨着中原文化的生根發展和儒家經典的傳播,產生於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到了敦煌。短暫的隋代,敦煌大興開窟之風。唐朝時期,敦煌經濟再次得到穩步發展。絲綢之路全線暢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進一步凝聚了來自中原、印度、西亞、中亞的文化。這一時期,敦煌石窟的營造達到了極盛(參觀莫高窟時也會有明顯感受)。

3、敦煌的衰落

盛極而衰,歷史的發展從來無一例外。到了宋代,敦煌開始逐漸不復輝煌。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衰落,敦煌失去了中西交通中轉站與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隨之告以衰落。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年間,更是封閉嘉峪關,敦煌,徹底成爲了邊塞遊牧之地。

4、敦煌的浩劫

這樣的階段,延續了近200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敦煌的經濟纔開始恢復。莫高窟也開始被人們注意。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發現的。但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斯坦因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5、敦煌的重生

新中國成立後,敦煌莫高窟劫後餘生的文物纔得到了真正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合理的利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敦煌文物保護事業蓬勃發展。如今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指引下,敦煌更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這座飽經滄桑的文明古城,以它燦爛的文化遺產,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文化聖殿,人類敦煌。

(二)震驚世界的石窟壁畫

作爲敦煌的標誌性符號,石窟壁畫藝術,又可以說是敦煌文化的傑出代表。敦煌的石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舉世聞名的莫高窟,瑰寶琳琅。而且在敦煌,還有榆林窟、西千佛洞這樣雖名氣不大,但其實藏龍臥虎的文化遺蹟。它們以舉世無雙的價值,震撼着世人。

二、探尋最真實的敦煌文化,你應該去這些地方

敦煌的遺蹟、景點衆多。但耳熟能詳的,只有幾個。可事實上,最原始的敦煌文化,除了藏在莫高窟、玉門關、陽關,還藏在一些不被人提起的地方。在這裏,我來向大家分享探祕敦煌文化的4條線路。或許有3條,你都沒聽過。但這裏的每一條路,每一個點,都經過了傾力考察。請相信,要讀懂一個城市,最好的,很有可能藏在不起眼的冷門中。

(一)線路一:三危山+莫高窟

1、第一站:三危山

三危山,幾乎從未被遊客或旅行社考慮在列。但是良心建議,如果是自駕或者包車,這裏真的值得一看。這裏自古以來都是敦煌一處重要的宗教朝拜勝地,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三危山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在距莫高窟3公里處沿小路左行,穿越山間開闢出的一條長350米的陡峭彎路,越山而行3公里即到三危聖境。登上三危山居高臨下可看莫高窟全景,一覽無餘,非常壯觀。

前往三危山需要打車或者自駕前往,敦煌當地人也會相約騎自行車前往遊玩。沿路的景區有山門牌坊、王母宮、觀音井、阿彌陀佛殿、觀音殿、龍王廟、平安廟、釋迦牟尼大佛、老君廟等廟宇宮觀建築,遠山上還有樂尊堂和各種碑刻、塑像。觀音井和釋迦摩尼大佛比較出名,相傳觀音井是觀世音菩薩手持淨瓶中的一滴神水滴落而成,前往大佛的人都會在此打上一桶井水來喝,相傳有淨水潔心,祛除百病之功效。繼續東行,前方山丘間有一龍王廟西南向座立,從龍王廟前行有平安廟。再前行遠山上有一高66米的釋迦牟尼大佛像屹立山頭,坐東向西,與其它各殿呈一線分佈,在大佛腳下觀景,三危聖境盡收眼底,老君堂是最東邊的一座古老廟宇,供奉太上老君,以求保佑一方平安。

由於前往三危山和莫高窟同路,在莫高窟數字中心岔路口設有檢查口,需要提前在太陽溫泉酒店購買門票憑票纔可放行。門票20元/人。

Tips:

1、因爲行駛路段在戈壁上,因此去的話建議時間安排在上午,溫度低一些,也不太曬。

2、沒有公共交通可達,必須包車或者自駕。

2、第二站:莫高窟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這裏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它的內容、價值,可以參考第一部分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介紹,不再做過多贅述。莫高距離市區約12公里,駕車3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莫高窟的參觀,淡旺季體驗不太一樣。每年的11月1日—次年4月30日爲淡季,旺季爲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在這其中,7-8月及十一黃金週,又是莫高窟最火的時期。尤其是近些年來,高峯期一票難求。一般情況下,淡季由於人少,參觀時間也更充裕。可以在看完數字電影后,跟着解說員參觀10個左右洞窟,非常超值。但是旺季,會壓縮到8個左右。如果是應急參觀,那就只能參觀4個經典洞窟了,也不能觀看數字電影。

Tips:

當客流量超大時,莫高窟會設立應急接待日,當天限額髮售12000張應急門票,應急門票可提前1天購買。一般出現在7-8月,分單雙日發行。

莫高窟門票也是有多個類型,可分爲正常票、外賓票、應急票、數字展示中心參觀券、特窟票等。學生等特殊羣體,可根據特殊身份證明享受部分票種的優惠。淡季門票一般是旺季的50%。

1、正常票旺季200元/人·次,淡季100元/人·次;

2、外語票淡季每張220元,旺季每張120元(含20元外語講解費);

3、應急票100元/人·次;數字展示中心參觀券50元/人·次(參觀數字中心,看球幕電影);

4、特窟參觀券僅在淡季辦理,旅遊旺季不接受辦理。需要在莫高窟停車場,敦煌研究院接待部石窟講解問詢處。

莫高窟參觀流程:

實名制預約門票——到達後觀看數字電影——乘坐擺渡車到洞窟——參觀實體洞窟——參觀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ps:莫高窟設有停車場,私家車可以停到數字展示中心。但是再向洞窟走,就必須坐擺渡車了,私人車輛嚴禁進入。

Tips:

1、遇到惡劣天氣時,莫高窟會臨時關閉。完全是爲了保護文物,因此希望大家理解。

2、參觀時不要拍照,嚴格按照講解員要求遊覽。這是對瑰寶最好的守護。

3、旺季莫高窟一票難求,一定提前提前預訂;也可以通過旅行社購買,更便捷。

(二)線路二:西晉墓+鎖陽城+榆林窟+東千佛洞

1、第一站:西晉墓

西晉墓,離市區東南方向約15公里路程,在茫茫戈壁之中。這個地方,就連當地人都去的也很少,旅行社發團也常因人少而發不起來。但是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對文物感興趣,前往這裏,是不錯的選擇。

西晉墓是是夫妻合葬甲字墓,1983年被盜者發現並盜文物,繼而才得以開掘。整個墓葬穴高度有十幾米,順着階梯一直往下走便可以看到主墓門,約1.5米高。墓門上方是一層層方形磚塊組成好看的圖案,還有刻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彩磚。墓的主室爲典型的方體型,頂上有渠井蓮花,主人夫婦的棺槨並排分放於兩邊,正前方有墓主夫婦壁畫。左側爲墓主的廚房,右側有一極小的偏室。

墓內溫度適宜,溼度均勻,不必擔心去參觀會不舒服。這一條線路,在7,8月或十一有可能會有旅行社偶爾發團,需要提前諮詢;如果跟不了團,可以包車,與後續鎖陽城、榆林窟在一條線,也比較划算。西晉墓景區的門票是30元/人,可以現場購買。

2、懸泉置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休息區東南方向2公里處,爲漢唐年間瓜州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中轉驛站。遺蹟結構完整,出土遺物豐富,遺存保存較完好,文化內涵廣泛,實屬近年來我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收穫之一。

現在前往懸泉置遺址,一定不能走高速,需要走高速下方的便道才能前往,在甜水井休息區穿過二層高橋,沿高速公路方向向東前行兩公里,途徑甜水井墩烽燧遺址,再向南走約一公里便可到達,景區有懸泉置遺址管理處,在內可看懸泉置相關文史資料。由於遺蹟正在籌備開發中,所以不收門票,但需要向敦煌博物館申請同意可入遺蹟內觀賞。

敦煌至榆林窟路段雕塑“大地之子”

3、第三站:鎖陽城

鎖陽城遺址距離瓜州縣鎖陽城鎮22公里左右,道路兩邊滿是紅柳,主要起到防沙護林的作用,還可以看到羊羣和駱駝等。先到的是鎖陽城遺址遊客中心,這裏可以參觀遺址博物館,然後買票乘坐區間車前往遺址參觀遊玩。鎖陽城按結構可分爲內外兩城,進入內城存有大量土臺、房屋及塔爾寺等建築物遺蹟,站在這裏,看到的雖是一片荒涼,但歷史的滄桑和厚重感無不令人震撼。

鎖陽城開放時間一年中有兩次調整5月1日至10月31日爲旅遊旺季,8:30—18:00開放(17:30停止售票)。11月1日至4月30日爲旅遊淡季,9:00—17:00開放(16:30停止售票)。鎖陽城門票旺季80元/位,淡季50元/位。進入景區參觀需要乘坐觀光電瓶車,票價20/位。

4、第四站:榆林窟

榆林窟位於瓜州縣城70公里左右,大約需要又名萬佛峽,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如果從敦煌出發,需要近三小時路程。途徑鎖陽城鎮,再行駛30公里左右便可到達,道路兩邊是荒涼的戈壁沙漠。接近榆林窟時,可看到榆林河峽谷流淌的河水,榆林窟便開鑿在峽谷的峭壁之上。

榆林窟普通開放參觀7個洞窟。另有四個特窟開放,需要單獨購票參觀。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開放時間爲9:00 —17:30(16:30停止售票),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爲10:00—17:00(16:00停止售票)。門票40元/人。

Tips:

榆林窟表現內容、藝術風各大致與莫高窟相似,而且保護較好。如因無法正常購買到莫高窟門票,參觀榆林窟也是不錯的選擇。

5、第五站:東千佛洞

東千佛洞爲敦煌石窟羣之一,位於瓜州縣橋子鄉南三十五公里峽谷兩岸,現存洞窟23個。東千佛洞在特許情況下可在鎖陽城遺址遊客中心購票參觀,票價380元/人(特2窟150元,特5窟100元,特7窟100元,普窟30元),然後由鎖陽城遺址專業講解員帶領參觀。參觀過程中,不得對壁畫彩塑進行拍照、觸摸、刻畫等損壞文物行爲。實話說,這裏的壁畫也真的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三)線路三: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漢長城+河倉城

這條線,其實就是常說的敦煌西線。一般到西線的話,可以拼團或者包車,西千佛洞屬於特殊點,如果一定去這裏,選擇訂製小團,或者包車更合適一些。

1、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位於敦煌市區西南35公里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現存洞窟16個,大都爲北魏時所開鑿,只有其中9個窟可以觀賞,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所以只能在崖下仰望。這裏比起莫高窟,會簡陋一些。門票是40元/人。

2、陽關

陽關景區距離敦煌古城約55公里。這裏曾是中國漢唐時期重要的邊塞關隘和最早的海關,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陽關千古留名。陽關景區在整個敦煌西線的景點中,算相對豐富的。這裏有遺址遺蹟,還有博物館、古城供遊玩。裏面有解說帶領,可以很好地瞭解歷史。陽關遊玩時間約2小時,門票50 元,觀光車10元。ps:在陽關景區看日落,別有一番滋味。

3、玉門關+漢長城+河倉城

去過了陽關,一般情況下大家緊接着的行程,就是玉門關、河倉城、漢長城,“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就是這裏了。這三處景點都在同一個地方,套票40元/人。此處距離市區就約有100公里。由於主要爲幾個遺址,所以可看的不是很多,遊覽時間半小時,就足夠了。

陽關景區

玉門關遺址

河倉城

Tips:

還有個小發現。玉門關下有一篇草灘~這裏拍照極其美。去玩兒的話,一定要去遺址附近,站在觀景臺就能拍到,藍天+戈壁+綠草+星星點點的水,很震撼。

當然,也會有很多人選擇自駕走這條線路。這條線路自駕不太好的一點就是:沿途均爲戈壁,容易視覺疲勞,所以要多留心。門票可以打包購買,倒是比較方便。

(四)線路四:雷音寺+市博物館+白馬塔寺+沙州故城

1、第一站:雷音寺

敦煌雷音寺距離市區四公里左右,在城南前往月牙泉的路上。是敦煌境內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到了每月初一十五,就會湧進大量市民燒香拜佛乞求順意平安。寺內會有居士們和志願者們爲遠途的香客準備齋飯。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日更是會舉行盛大的法會。僧尼和香客們以鮮花燈燭廣做供養,以香湯沐浴佛像,人們爭做佈施、放生、求子等祈願活動。

古往今來,敦煌人將四月初八視爲一個重要節日,近兩年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也慢慢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願。2013年雷音寺被評爲國際級3A級景區,免費對遊客開放。

2、敦煌博物館

很多人沒有把敦煌博物館作爲行程中的一站,但是我覺得,其實這裏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敦煌博物館現藏文物達4000多件,其中爲著名的是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和舉世罕見的藏文寫經,堪稱鎮館之寶。這裏是可以免費參觀的,記得帶身份證。(週一不開館)

到達博物館也很方便。乘坐敦煌公交3路到金葉賓館站下車,沿着鳴山北路向南步行500米即是。

敦煌市區不大,從位於市中心的市政府處步行到博物館約2公里,從汽車站前來約2.5公里。市內打車10元以內即可到達。

博物館參觀一般需要一個半小時。如果仔細觀看的話,可以時間留得稍微久一些。

3、白馬塔寺

白馬塔寺位於敦煌市區黨河鄉紅星村內,經過白馬塔大橋向西走500米鄉間小路就可以到達,門票15元/人。白馬塔寺內有一座白塔,共有九層,高約12米,相傳是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路經敦煌城,爲死去的白馬而修建的。第七層石塔上刻有不同時間修葺的字樣。由於新開發,內容也不及其他景點豐富,所以這裏很安靜,遊客也很少。

4、沙州故城

沙州故城即敦煌故城,敦煌俗稱“舊城墩”,該城爲漢代故城。這裏算不得景區,但是比較有紀念意義的遺址(很少有遊客知道,但本地人對這裏會比較有感觸)。故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現存都是一些斷壁殘垣,西北角一座城墩,高出城牆一倍。敦煌郡城曾經是西域交通咽喉之地,東來西去的商旅,以及各國使臣、將士、僧侶等都要從此經過。而今,當年氣勢恢宏的郡城已成爲一堆黃土,卻依舊訴說着曾經的輝煌。

(五)晚間安排:看演出。經典三選一,你該這麼選

敦煌的夜生活,也可以非常豐富。除了逛夜市喫美食,還有一個特殊體驗,最好不要錯過,那就是“看演出”。敦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予了藝術家們巨大的構思和創作空間。《絲路花雨》、《又見敦煌》和《敦煌盛典》,便是三個極具代表性的以敦煌爲故事核心的特色演藝,值得一看。

但是,由於三臺演出的時間都在晚上,可能很多朋友要疑惑了,到底看哪個?我們這裏來做個簡單分析對比:

1、從票價來看:《敦煌盛典》的起價最低,《又見敦煌》的平均票價最高。演出的投入成本決定了票價。因爲相對而言,《又見敦煌》的整體投資較大,從場館的新建,到設備,所以也難免價格相對高了。

2、從地點來看:三個演出地點交通都比較方便,因此距離不成問題。

3、從演出內容看:《絲路花雨》是舞劇,內容以親情、友情爲主;《又見敦煌》是情景體驗劇,以歷史故事爲主線(話題也是最大的一個);《敦煌盛典》基本上就是愛情故事爲主了。話題不一樣,表現出的氣勢、給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所以要看自己喜歡“小家碧玉”一點的,還是“大氣磅礴”一點的了。

三、敦煌喫住行良心建議

(一)住宿攻略:良心住宿區位、酒店建議

敦煌市區並不大,所以不用太在意酒店的位置(除非是特別偏)。因此,基本上大家可以隨心選擇。而且,市區酒店去景區的距離都差不多,不用過多顧慮。

1、拼團推薦:敦煌的酒店、客棧數不勝數,價格也根據不同檔次差距較大。大家可以根據需求自行選擇。但是考慮到後兩日行程,如果都是選擇拼團,那麼建議是在敦煌飯店、敦和大酒店或嘉年華精品酒店。這三家酒店是常用的發團集合地點,出行會比較省時。酒店的地理位置,服務口碑也比較好。

2、體驗特色:如果是時間充裕,想要深度體驗當地特色的話,也可以提前預訂當地的民宿客棧或主題酒店。

3、方便購物:如果以此爲考量標準的話,沙州夜市周邊爲最佳地帶。夜市上有各種特色小喫,以及手工藝品。夜市正門對面有大型商場,屈臣氏什麼的都有,如果少帶了東西,方便隨時補充採購。

(二)敦煌美食:特色美食,高性價比餐廳推薦

敦煌的特色美食很多,在這裏一一介紹:

1、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基本可以說是敦煌最具名氣的特色小喫了。一份面,一份臊子(指面的澆頭),一份驢肉,合起來就是一份完整的驢肉黃面餐。驢肉黃麪價格相對較高,但其實面和臊子都不貴,主要貴在驢肉上。敦煌最出名的店是達記和順張,遊客也很多。不過其實也有不少小店,味道是不錯的。可以在團購平臺上看看評分來選擇。

2、敦煌臊子面

敦煌臊子面又稱“長壽鹼面”,長壽鹼面在唐代就有,自古以來就是敦煌的待客佳品。在敦煌,每當老人過壽、小孩滿月、家人出遠門等重要的日子裏都要做上這種長面。由於和麪的時候會加入適量食用鹼,所以製作出的麪條柔韌勁道,爽口舒胃,細長勻稱。臊子面關鍵在湯,湯的製作很講究,先將用豬羊肉、蘿蔔、土豆等切丁做成的臊子在鍋內適火炒好後加入水,再輔以佐料,然後將面挑入湯中。想喫好喫臊子面,可以去看街道上的小店(首推沙州市場和步行街)。

3、羊肉粉湯&合汁

羊肉粉湯是敦煌傳統小喫,羊肉的選用精心講究,必須是本地飼養的且膘肥體壯的羯羊。飄香的羊肉湯,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蔥、辣椒末等。湯裏面一般會有肉片、粉絲、還會有掰開的饃饃可以泡進去,喫起來肥而不膩。羊肉粉湯有很好的滋補、發熱、祛寒之效,敦煌人會拿它當早餐。合汁相比粉湯,內容更豐富一點,裏面還有丸子,夾裟等。夏家合汁是性價比比較高的店,而且這家店只賣一早晨,味道很棒。

4、漿水面

漿水是把芹萊、白萊等投入加上漿水酵子的麪湯,再盛入缸內發酵而成的,部分人不能接受漿水的味道,實際上漿水纔是夏季的解暑佳品。把煮熟的手工麪條用涼開水浸過後,加入漿水,澆上熗過的油蔥花,撒上芫荽末,就做成了漿水面。漿水面製作簡單,喫起來清酸可口,是敦煌本地人在夏天常食的一種麪食。這個一般的店都會做的不錯,想喫可以隨便進家小麪館嚐嚐,不出意外不會出現“黑暗料理”。

5、莫高釀皮

敦煌本地方言將“釀(niang)”稱作“釀(rang)”,人稱“莫高釀皮”。將釀皮切好再拌上蒜汁、辣椒、香油等多種調味品,酸辣入味、柔韌爽口,叫人慾罷不能。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名稱,因爲敦煌的很多小店,還賣米皮、擀麪皮等等,其實和釀皮不是一回事,記得問清楚。

6、紅柳撥疙瘩

撥疙瘩是敦煌一種比較特色的小喫。就是將面做成麪糊,直接拿筷子撥成一塊塊小疙瘩,然後煮熟,搭配不同喫法。一般是幹拌、燴、炒,味道有點像大盤雞,但是又比大盤雞多樣和豐富。紅柳撥疙瘩最初是因爲用紅柳條撥面下鍋,纔有了這個名字。但是現在基本都是用筷子了。撥疙瘩也可以去小喫街或者沙洲市場喫,小店味道不錯。

7、胡羊燜餅

胡楊燜餅是敦煌地道的風味美食,是用羊肉、排骨或者雞肉與麪餅一起燜制而成的,燜餅在敦煌既是主食又是主菜,因其“肉爛餅香”深受喜愛,敦煌人說“雞肉燜餅子,拖拉機上埂子”講的就是這道美食的神奇魅力。剛出鍋的燜餅肉香撲鼻,吸收了肉汁的麪餅軟和入味,長時間燉煮的肉塊肥而不膩,每一筷子都叫人期待。

當然,如果喜歡敦煌,你還可以自己去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

我是醉美旅行,專注旅遊攻略,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