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以“《【解局】喜劇演員當總統,‘演而優則仕’?》”爲題刊發於今天(2019.4.2)俠客島。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Yi9QWxixWLQqzoUlu3cYWQ

基本上是沒有修改刊發原稿。這裏貼出原稿,強調幾點:

“演而優則仕”現象顯而易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家治理失敗,國民對建制派政客喪失信心,選擇作爲政治素人的演藝明星。

在現代國家,不管實行何種政體,爭取民衆好感都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與行政主導政體相比,競選政體表演色彩普遍更爲濃重,電視機、網絡的發明推廣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

近幾十年來,西式政體下競選各方政見差異日趨縮小,競選日益成爲競選人個人魅力、號召力的競爭,知名藝人、靚女俊男擁有“臉熟”和“看臉”的先天優勢,更容易脫穎而出。

在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下,選民選擇“演而優則仕”確有其道理,但這樣的現象標誌的是國家治理成功,還是失敗?就總體而言,答案更多地還是後者。

特別突出、我國也需要深思汲取教訓的一點——“演而優則仕”的明星政客們往往有着格外強烈的動機維持強化國家語言、文化割裂分治格局,但這樣的語言、文化割裂分治格局,對一國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禍是福,不難判斷。

最後補充強調一點:政治應該是“選賢任能”,應該是“尚賢”而不是“尚名”、“尚美”。我國體制應保持“選賢任能”的優勢,而不是相反。

俠客島小編改的這一段非常好:

畢竟,政治運作的核心在於“選賢任能”;“尚賢者”應該是爲政之本,而非“尚美”、“尚名”。政治治理的成功經驗具有學習意義,失敗的樣本則更應當成爲鏡鑑。

2019.4.2

澤連斯基

正文:

從印度到烏克蘭大選:

“演而優則仕”暴露西式政體缺陷

梅新育

一、西式競選政體國家“演而優則仕”之風勁吹

“演而優則仕”——按國土面積計算的歐洲大國烏克蘭可能要換個藝人當總統了。當地時間3120時,烏克蘭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束,著名喜劇演員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出口民調得票率高達30.4%,遙遙領先於主要競爭對手波羅申科(得票率17.8%)和季莫申科(得票率14.2%)。如果410日前公佈的最終投票結果中無候選人得票過半,前兩名將在421日角逐第二輪。從競選啓動至今的勢頭來看,如果不發生類似臺灣陳水扁競選時“兩顆子彈”式的意外,澤連斯基應該能夠拿下烏克蘭總統大位。

波羅申科和季莫申科

澤連斯基倘若如願登上烏克蘭總統寶座,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下“演而優則仕”現象將再添一個突出案例。數十年來,從印度、菲律賓、拉美之類發展中國家,到西方世界“老大”美國,都有不少藝人從政入仕。截至2015年中,根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演員從政人數前三名依次爲:印度,近50名;菲律賓,33名;美國,27人。[1]其中,登上總統、總理職位者不止一人:

里根,好萊塢藝人出身,先後擔任第33任加州州長、第4950屆美國總統。

埃斯特拉達(Joseph Ejercito Estrada),菲律賓影視巨星,擔任菲律賓第13任總統,現任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長。

吉米·莫拉萊斯(Jimmy Morales),中美國家危地馬拉電視笑星,在20151026日揭曉的危地馬拉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以近70%得票率的壓倒優勢擊敗前第一夫人託瑞斯當選,2016114日就任。

馬裏安·沙雷茨(Marjan Sarec),斯洛文尼亞喜劇演員,2010年當選卡姆尼克市市長,2018817日當選斯洛文尼亞總理。

……

就總體而言,在體量較大的西式代議制民主國家中,“演而優則仕”現象最突出者當屬印度,不少印度藝人在仕途風生水起,春風得意:

2014年上臺的莫迪政府中,38歲的印度人民黨副主席斯姆裏蒂·祖賓·伊拉尼(Smriti Zubin Irani)出任人力資源開發部部長,是莫迪政府最年輕的部長,後調任紡織部、信息和廣播部部長。她1998年度當選“印度小姐”而出道,其後憑藉主演20002008年熱播8年之久的電視連續劇《婆婆也曾是兒媳》而躋身一線明星,靠這部印度歷史上最成功、最長肥皂劇收割了超高人氣,進而在此基礎上成功步入政壇,在政壇平步青雲。

“寶萊塢常青樹”阿米特巴·巴強(Amitabh Bachchan)在印度影壇地位堪比成龍之於中國影壇,曾擔任議員。

……

在印度國內,“演而優則仕”現象最突出的地方當屬泰米爾納德邦。1970年代,泰米爾語電影最著名男演員兼導演拉瑪昌德蘭創建“全印安納達羅毗荼進步聯盟”並當選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開創印度演員出任封疆大吏之先河,也開創了藝人長期把持泰米爾納德邦政壇的傳統。在他之後,他昔日的熒屏搭檔、泰米爾語影壇“一姐”、主演過140多部影片的賈雅拉姆·賈婭拉莉塔與他各自擔任了4屆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職位。賈婭拉莉塔的政壇對手穆圖韋爾·卡魯納尼迪(Muthuvel Karunanidhi)則是最著名的泰米爾語編劇,先後5次出任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自1969年以來一直擔任達羅毗荼進步聯盟黨主席。這樣,近50年來,先後出任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的7人中,竟有5人出身影壇。當今泰米爾語影壇紅星拉吉尼坎特、娜米塔等人也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

二、西式競選政體“演而優則仕”現象探源

西式競選政體下之所以會出現如此顯著的“演而優則仕”現象,顯而易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國家治理失敗,國民對建制派政客喪失信心,選擇作爲政治素人的演藝明星,澤連斯基就是這樣贏得了旺盛的人氣。還有莫拉萊斯勝出的那次危地馬拉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率只有50%出頭,遠低於第一輪的71%。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許多選民認爲第一輪投票已經淘汰了有貪污罪行的前總統莫利納,打掉貪腐集團候選人的目的達成,第二輪投不投也就無關緊要了。

除此之外,這種現象還有更深刻的根源。本來,在現代國家,不管實行何種政體,爭取民衆好感都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初蘇共領導層推翻赫魯曉夫後之所以選擇勃列日涅夫接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勃列日涅夫一表人才,更容易贏得女選民好感,而蘇聯二戰之後長期女性大大多於男性。

與行政主導政體相比,競選政體表演色彩普遍更爲濃重,電視機、網絡的發明推廣又進一步加重了這一趨勢。肯尼迪在第一場引進電視直播候選人辯論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憑藉英俊外表擊敗尼克松;馬英九就任臺灣當局領導人之前的高人氣;小泉純一郎選擇一批無經驗美女空降政壇成功贏得議員選戰;美女律師弗吉尼亞·拉吉(Virginia Raggi)投身政壇僅僅5年,就在意大利羅馬地方選舉中以67%得票率碾壓對手拿下羅馬市長職位,成爲羅馬建城兩千多年來第一位女性主官;……都是典型的範例。

弗吉尼亞·拉吉

弗吉尼亞·拉吉

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西式政體下競選各方政見差異日趨縮小,競選日益成爲競選人個人魅力、號召力的競爭,知名藝人、靚女俊男擁有“臉熟”和“看臉”的先天優勢,更容易脫穎而出,實不足爲奇。拉瑪昌德蘭在任時,該邦一名政黨領導人就如此評說他的影響力:“我們讓他亮亮相,就能拉來4萬張選票;如果他能再講幾句話,那就是40萬張!”[2]

與歐美日相比,南亞、東南亞和拉美國家的競選政體又更富有表演意味,演藝明星往往更容易憑藉高人氣而在競選中勝出。特別是在印度,由於印度電影長期發揮爲廣大平民提供逃避現實“白日夢”的麻醉作用,印度藝人對受衆“粉絲”的影響力比西方同行格外強大,以至於粉絲爲許多知名影星藝人建廟,將他們奉爲神靈,南印度此風尤盛。“寶萊塢常青樹”阿米特巴·巴強、拉瑪昌德蘭、賈雅拉莉塔、卡魯納尼迪、拉吉尼坎特、娜米塔等人都享有這種待遇。

正因爲如此,爲了在競選中給人制造深刻印象而更容易勝出,不少印度政客本非演藝界出身,卻也喜歡取個引人矚目的“藝名”。出任達羅毗荼進步聯盟副主席、與父親長期共同把持該黨事務的穆圖韋爾·卡魯納尼迪之子爲此取名“斯大林”;該黨在中央政府的一位部長原名杜賴沙米(Kumaresan Duraisamy),後來更換了一個響亮得多的名字——“拿破崙”。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Meghalaya)民族國大黨(NCP)一位政客乾脆取名“阿道夫·希特勒”(Adolf Lu Hitler Rangsa Marak),還有些政客取名“英國戰爭”(Britain War)、“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月光(Moonlight)”,等等,不一而足。

三、“演而優則仕”的失敗與長期性風險

在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下,選民選擇“演而優則仕”確有其道理,但這樣的現象標誌的是國家治理成功,還是失敗?就總體而言,答案更多地還是後者。且不提不少演藝明星、俊男靚女脫穎而出本身就是國家治理失敗、導致選民對建制派政客喪失信心的結果,就是在相對正常時期,“顏值”也絕不等於“治國理政才幹”,過度偏重作秀的選拔機制反而會導致幹實事者被逆向淘汰,娛樂場上“粉絲”對“明星”的非理性追捧崇拜被移植到政治事務,更會埋下深遠後患。

拉吉治下的羅馬景點垃圾成堆

意大利網民抱怨拉吉治下的羅馬垃圾成堆

拉吉治下的羅馬重大事故

君不見20166月風光無限以壓倒多數拿下羅馬市長寶座的美女律師弗吉尼亞·拉吉(Virginia Raggi)乎?競選之時,選民、網友紛紛讚美她顏值爆表,“顏值就是正義!”,爲了“顏值”願意“毀滅地球”,……諸如此類語言充斥媒體、網絡,連法新社這種老牌大媒體爲她撰寫的新聞報道也滿目皆是“一位優雅的棕發美女”之類,……令人不知這究竟是選舉意大利首都市長,還是選美。輕易獲勝之後的拉吉也志得意滿,宣稱“我要做全羅馬人的市長。經過了20多年糟糕的治理,我將恢復城市體制的法治與透明。與我們一道,一個新時代正在開啓。”然而,上臺僅僅3個月,她就因政績不佳遭到70名市政廳官員聯名公開信質疑;不到8個月,就因牽涉腐敗案而遭到檢方傳訊;僅僅16個月,羅馬就爆發數萬人的大規模遊行,人羣打出“拉吉不適合當市長”的標語,抗議她治理下的羅馬市政管理每況愈下,垃圾遍佈名勝景點,公交設施極度陳舊且事故不斷,毒販盤踞廢棄建築,……

羅馬民衆遊行示威打出“拉吉不適合當市長”標語

再看令許多選民拋棄建制派政客、轉而選擇政治素人演藝明星的腐敗問題。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在那些腐敗橫行的國家,換上在影視片中威風八面橫掃腐敗、扶危濟困的大明星登臺掌權,並不是消除腐敗的出路,而是往往相反。典型如埃斯特拉達(Joseph Ejercito Estrada),這位從影20多年的巨星1998年當選菲律賓第13任總統,2001年就被指收取賄賂和回扣而引發菲律賓第二次“人民力量”革命,被迫非正常中途下臺,20079月被判終身監禁。有鑑於此,儘管這次烏克蘭大選中澤連斯基的人氣很大程度上源於烏克蘭選民厭惡腐敗橫行的現實,但對他上臺之後烏克蘭的吏治不必過早寄予過高期望。

不僅如此,在許多實行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的國家,社會結構建立在家族、部族、種姓之類集團之上,人們通常更忠於所在集團而不是作爲一個整體的國家,對利用職權爲本集團牟利習以爲常,貪瀆、無能並不意味着必然喪失來自家族、部族、種姓和集團的支持,反而有可能激發家族、部族、種姓和集團內部的逆反心理和受壓迫感,從而鞏固其選舉陣營。

即使在有強調“天下”觀念的儒家文化背景的臺灣,在引進實施西式競選政體之後,我們也看到了臺灣社會日益被劃分爲“本省”和“外省”兩大對立陣營,看到了陳水扁連任競選時臺灣南部流行口號“肚皮扁扁,也要選阿扁”,看到了李登輝、陳水扁腐敗案發後其支持者打着“支持臺灣人總統抵制中國人迫害”旗號力挺。在娛樂場上“粉絲”對“明星”的非理性追捧崇拜被移植到政治事務之後,進一步加劇了上述逆向選擇機制。埃斯特拉達倒臺、被判終身監禁之後又能東山再起,競選拿下馬尼拉市長要職,相當程度上就是源於這一機制。

不僅如此,對於一個多民族國家、特別是缺乏自主統一傳統的多民族國家而言,“演而優則仕”的明星政客們往往有着格外強烈的動機維持強化國家語言、文化割裂分治格局,從印度的藝人政客們身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印度藝人、特別是泰米爾語演員之所以在政壇表現突出,有一個原因是印度地方自治體制和按語言建邦的原則,以語言爲媒介的電影由此獲得了特殊地位:一方面,泰米爾語等地方性大語言的藝人擁有足夠多的受衆和“粉絲”,可以轉化爲現實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他們有着強烈的內在動機維護語言分治、地方自治的政治格局,以求長久保持自己在區域市場上的壟斷優勢。但這樣的語言、文化割裂分治格局,對一國長治久安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禍是福,不難判斷。

四、結束語

“演而優則仕”之風盛行於一些實行西式代議制民主政體的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有日益抬頭之勢,已經是海外政治生活中值得重視的現象。我們不干涉別國內政,我們願意同各國各地區尊重中方權益的執政者搞好關係,我們要根據東道國經濟政治格局制訂相應的市場和公關策略,但這些不應妨礙我們對這些國家和地區治理優劣成敗作出客觀、冷靜的評判。

(初稿2015.8.12,修訂2015.8.17,三稿2019.4.1,僅代表個人意見)

[1]《寶萊塢勢力閃耀印度政壇》,《環球時報》,2015716日,第12版。

[2]《寶萊塢勢力閃耀印度政壇》,《環球時報》,2015716日,第12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