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禪師衣鉢自三祖僧璨到四祖道信,都發生了被人盜取衣鉢的事件,爲安全計,傳法後弘忍就送走了惠能。當時的禪宗傳法,究竟“付法密授”,於是弘忍禪師就來到“碓房”,看到惠能正在舂米,就問“米熟了嗎。

在我國佛教的發展歷史上,六祖惠能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高僧。南北朝初期達摩祖師入中土,開創禪宗,到禪宗六祖惠能,禪宗衣鉢有序流傳。所謂“衣鉢”,客觀點來說就是“袈裟、鉢盂”,此袈裟爲“木棉袈裟”。因爲得衣鉢爲傳人,自然也傳其佛法,因此後世也以“衣鉢”代指佛教傳承。六祖慧能與我國曆史上所有僧衆來比較,他是唯一留有“佛經《六祖壇經》”的高僧。

四句偈語得衣鉢,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六祖法身雕像·網絡供圖

關於六祖惠能,人們最爲津津樂道以及最能體現他“明心見性”佛法宗旨的典故,就是“四句偈語”、“三更得法”和“風吹幡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三個典故的由來。自24歲聽人講《金剛經》而有所悟,得知當時五祖禪師弘忍在黃梅憑墓山講此經,便慕名而來。禪宗自四祖道信,就已經提倡“農禪並重”,僧人自耕自種;惠能依弘忍後,在隨衆聽法之餘,就被派去“踏碓(舂米)”。

四句偈語得衣鉢,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惠能雕像·網絡供圖

後來弘忍禪師有意考察各弟子對佛法的見地,決定讓每人作一首偈句,以便日後決定傳其禪宗衣鉢。當時所有弟子中,偈句最好的就是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禪師後爲“北宗禪”一脈,從此句中可以知道,北宗禪講究的是“漸悟”)。惠能聽說了這首偈句後,認爲離“明心見性”還差一點距離;由於自己不識字,就讓人把他改動後的偈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禪師聽到這首偈句後,心內就明瞭衣鉢所傳就是惠能了。

四句偈語得衣鉢,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惠能作偈句·網絡供圖

當時的禪宗傳法,究竟“付法密授”,於是弘忍禪師就來到“碓房”,看到惠能正在舂米,就問“米熟了嗎?”;惠能隨口答道“造就熟了,只是還沒有過篩”。此時弘忍簡單的說了“明瞭見性”,緊接着禪師拿起禪杖,就在石碓上敲了三下,背身而去。聰慧的惠能立馬就明白了這是禪師讓自己三更天去禪房找他;之後就有了師徒二人“三日三夜共語”。由於禪師衣鉢自三祖僧璨到四祖道信,都發生了被人盜取衣鉢的事件,爲安全計,傳法後弘忍就送走了惠能。(這段是不是和菩提祖師傳孫悟空很像)。

四句偈語得衣鉢,深夜三更得佛法,風吹幡動是心動?說說六祖惠能

五祖弘忍傳衣鉢·音樂劇圖片

最後要說的典故是“風吹幡動”。惠能雖然得了衣鉢,但其還未出家。後來隱遁了五年出山,去往廣東法性寺聽印宗法師講經。在聽經的時候,遇見有風把幡旗吹動,就有兩個僧人議論,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很快周圍的僧人都跟着議論起來,惠能也參與了進來,他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此一番見地,被印宗法師聽聞,細問之得知他就是得禪法衣鉢的惠能。其後印宗法師爲其落髮,此時惠能30歲;再後來惠能就在法性寺開傳禪法宗旨。39歲六祖惠能駐錫曹溪寶林寺,這就是現在的南華禪寺。這也被認爲是“南宗禪”,講究的是“頓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