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政策底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当市场的手失去作用的时候,政府的手主动伸出来托市、稳市而形成的底。

从上周高层领导集体发声,稳定市场信心以来,“政策底”出现的呼声越来越大。而本周随着深圳市政府“风险共济”资金落实到第一批上市公司、证监会放松IPO被否企业重组上市限制、十多家券商达成千亿元纾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困难资管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与落实,A股构筑“政策底”的市场认同度基本达成一致。

政策底与真大底有何关系?前几期,笔者也探究过估值底,谈到估值底不是真的底。政策底的底,可能也不是大家想要的那个触底反弹的底。对高层的声音,大家需要战略性关注并正面理解,但切不可认为高层发声后立马就能走出大底。

从历史数据来看,也出现过在股市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维护和支持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现象。而政策出台所给出的政策底的指数位置,都在短期小幅反弹后纷纷被跌破。但是放到中期的时间范围来看,政策底确实是市场构筑真底的一个先行指标。

图说:中小板指数周K线图

从股市运行的整体牛熊周期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牛市末期。形势表面大好,但成交量与股价不匹配,少数人意识到风险,开始减仓落袋,市场降温;

二是熊市阶段。大多数人意识到风险,争相抛售,下跌加速,利好失效,人人自危,恐慌蔓延,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筑底阶段。当恐慌的人逐步离场之后,市场只剩下麻木的深套者,成交清淡,股价持续下跌,但跌势没有加剧。由于那些质量较差的股票已经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这时由于市场信心崩溃,下跌的股票集中在业绩一向良好的蓝筹股和优质股上,这与本周绩优股走弱拖累大盘的表现相吻合。而绩优白马股的下跌,给了理性和长期的投资者机会,这时他们入场购入低价优质股,待大市回升后可获得回报。然后就逐渐走向了牛市第一阶段的初段。

政策底出现后该怎么操作?估值底和政策底的出现,侧面验证了股市在整个牛熊周期中所处的位置,是在筑底阶段。虽然每次牛市熊市时长和空间不一样,但是股市的牛熊转换的顺序始终不变。

回顾2018年以来的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一个就是内部政策去杠杆下造成的流动性供需不平衡而引发的矛盾,以“信用风险”“质押风险”为代表;另一个是外部因素贸易冲来带来不确定性。

当前阶段,我们大可不必去预测哪个点位会是真的大底,而应着眼于中长期的修复行情,寻找、买入能走出低谷的优质标的。

长江证券 陆志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