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养生主》一书中有很让人费解的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关于这段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人生有限,知识无穷,用有限的人生去追寻无穷的知识,不正如大海中一叶永不能抵岸的轻舟,终归徒劳,何苦来哉?然而也有不少人疑惑:庄子是不是叫人不要追求知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庄子岂非反智?毕竟追求知识始终是好事,庄子不应反对。

无独有偶,德国的另一位哲学家尼采的著作《Daybreak》(中译本为《朝霞》)中也有类似的一段:

这段不容易翻译成中文,这里引用《尼采注疏集》(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里的翻译:

思想者的聚会。在无边的生成之海洋 (Ozeans des Werdens) 的深处,我们这些探险家和候鸟,在一个比一只小船大不多少的小岛上醒来,向四周张望一番:既紧张又好奇,因为也许一分钟之后,一阵大风就会把我刮跑,或一阵巨浪就会把我们和小岛一起吞没!然而,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我们遇到了另外的候鸟,并听说了更早来过的候鸟,这使我们又是扇翅膀,又是鸣唱,度过了一刻短暂的认识和发现的美妙时光,然后振奋地飞向海洋更深的地方,豪迈如沧海。

那「生成的海洋」,同时是知识的海洋,因为人之生成 (英译「becoming」) 必包括知识的增长。尼采这里形容的,是知识的追寻,但知识海洋之无边和人生之无常及短促并没有影响他追寻的热忱,因为他在意的是这个追寻过程的精彩处:既有种种令人满足和兴奋的经验,还有共同追寻者互相鼓舞和分享经验,即使只是「一刻短暂的认识和发现」,那依然是「美妙时光」;况且在死去之前,还可以「振奋地飞向海洋更深的地方」- 不是为了要飞到岸边,而是为了享受更多、更深的追寻经验。

关于「知」字有人提出过三种理解,即信息、知识、智慧。一是信息,正如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繁纷复杂,人们如果一个不落的去了解就真的「殆矣」;二是知识,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知识是通过大纲编订出来的,盲目去追去记,对考试当然有利,但对人生未必有益;三是智慧,是一些由累积信息、知识沉底淀出来的人生价值判断及体会,例如庄子的养生哲学。或许庄子原意不是叫人不要追求知识,他想说的是人们不要为信息及知识本身所困、所蒙蔽,就以为自己是知者或智者,人们要积知识成智慧,理清人生处境,好好享受数十载,并追寻智慧的精彩人生。

其实,庄子只是说「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没有说追寻知识一定是「以有涯随无涯」。如果能于汪洋大海中忘却无涯,轻舟荡漾岂无乐趣?看一本书,就享受从那本书得到的知性满足,而完全没有在意还有千千万万本没有时间和机会看的书,那便不会「殆已」。无论有涯还是无涯,读书求知问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何妨尽力且逍遥?庄子的涯似「挨」多一些;尼采的海似「海阔天空任我翔」多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