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以增加學生的實際技能,更好對接就業市場,這本身沒錯,也是國家層面強調要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原因。近日,有學生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上反映,說他們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時,參加了該校與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校企合作班。

原標題 “校企合作”只收費不培訓,職教不能只是“創收”

作者 任然(媒體人)

“全電腦教育上課、開展技能培訓、提供實習崗位、100%推薦就業”……近日,有學生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上反映,說他們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讀時,參加了該校與貴州微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的校企合作班。然而,他們在向學校正常繳納學費和向企業繳納了高額技能實訓費後,對方卻並沒有履行此前的承諾。9月4日至5日,國務院第13督查組就此事進行了實地督查。

除了3500元學費,學生們還繳納了6200元“技能實訓費”。但是,學校教的所謂專業課,“就是教你怎麼開網店,開淘寶店”;承諾包分配,結果卻只有一個校園招聘會;強調100%推薦就業,涉事公司卻並不具備相關資質……一端是高額學費,一端是承諾一再落空,學生和家長的失望可想而知。

近年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明顯升溫,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幺蛾子”。比如,一些所謂的“校企合作”,就純粹變成了“校企合謀”,把學生當成了廉價勞動力。這次事件,則是隻收錢卻無實質性培訓,更無就業服務。在職業教育本身亟須增進社會認同的大背景下,一再出現的職教亂象,不只是傷害具體的學生權益,也是在給職教形象抹黑。

職業教育,雖然不同於一般通識教育,但歸根結底還是得尊重教育規律。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以增加學生的實際技能,更好對接就業市場,這本身沒錯,也是國家層面強調要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原因。但是,校企合作,中心點依然在於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而不是要爲學校和企業“創收”。

目前,督查組已認定,貴陽市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和企業開展的合作監管不到位,學校對企業資質覈查不到位,在收到學生的投訴後處理不及時,存在不作爲、慢作爲的問題。很明顯,這起校企合作亂象事件,不只是學校本身出了問題,也更是一次監管責任事件,地方相應的監管體系也應更加完善,發揮好該有的“把關人”角色,真正爲職教發展提供良好的秩序保障。

其實,近幾年,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教育系統內部,都對發展職教有了更多的投入和制度優化,但是,那些未有足夠約束的“利益合謀”,卻可能輕易削弱無數努力所換來的社會對職教的信任和信心。期待借這次國務院督查組的調查,各地能對存在已久的職教亂象有一個深入的清理,讓職教不再“不靠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