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唯一聚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锦,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所传承的花纹图案堪称这个民族的独特史书。

黎锦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比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苏州“双面绣”之美称。

黎锦

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该技艺被称为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 古时中国南方各地的棉花是由原产地印度、南美等地通过海路经海南岛等地传入。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锦工艺

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等编着的《中国民族学概论》这样描述双面绣:“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主动学习和推广,承担起了记载和传承历史的重担

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这项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刘斌是海南土生土长的黎族人,因为对黎锦喜爱,刘斌在大学期间组织创办了黎锦协会社团,让更多喜欢黎锦工艺的人聚集在一起,掀起了高校黎锦热。毕业后,刘斌应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邀请,制作了一幅长17米、宽1.3米的大型《黎祖先魂》图,向观赏者展示出不同部落的图案风格。

黎锦成品

刘斌的创业带动了许多爱好织锦的年轻人就业,也给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了额外的收入。纯手工制作的黎锦筒裙、包包、围巾、头饰、装裱纪念框等有代表性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并且投放在三亚市免税店所举行的海南特色工艺品展销中,各级领导对黎族织锦工艺产品和黎锦引入高校教育教学表示高度肯定,为此刘斌以及他的创业团队备受鼓舞。刘斌还希望各类学校能够开设此类的选修课,让黎锦发挥出它最大的能量与魅力,传承历史精髓绵延不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