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劇”限集數治標不治本

6日,有媒體報道,繼嚴厲打擊演員高片酬之後,針對目前國產劇“注水”嚴重的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在研究相關應對措施並向行業徵求意見,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作出規定,上限爲40集。有數家影視劇製作公司人士向記者證實,這一新規的確正在調研中。

“注水劇”早已有之,而且情況較爲嚴重。即便是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編劇周梅森承認,全劇原計劃只打算拍40集,爲了商業收益最後拍成55集。如何治“注水劇”,顯然要找到“穴位”,可限集數是不太靠譜的,治標不治本。

對於“注水劇”評判的集數是40集,這樣的“標準”欠科學。一些大型的題材,集數必定多,40集是不夠的,難道就稱其爲“注水劇”嗎?比如《甄嬛傳》、《琅琊榜》等公認的國劇經典,都是超過50集的長劇,而原本25集的劇本拍成40集,就不算“注水”嗎?電視劇是不是“注水”,不在於集數,而在於充滿着多少“水分”。出現“注水劇”,是因爲利益所致。一部成本已定的電視劇,最終能夠剪輯出的集數越多,成本越被攤薄,出品方的收益自然越高。當然,集數越多,播出的廣告也越多,同樣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觀衆對於“注水劇”詬病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浪費觀衆的時間,也不利於電視劇質量的整體提高。

據瞭解,限制電視劇集數,這並非第一次。央視曾經在2009年規定在其平臺播出的電視劇最長不能超過30集,但這一單邊政策反而限制了央視電視劇霸主平臺的地位,省級衛視後來居上,最終政策不了了之。由此可見,限定集數未必能夠奏效,也極有可能再次不了了之。如果制定出來的“措施”如果沒有效果,只會使“注水劇”變本加厲,因爲再也沒有後顧之憂。

如何解決“注水劇”這個難題?限定集數不是好辦法。況且,如何定義“注水劇”也是個問題,畢竟至今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你說,我說不是,誰能夠給“注水劇”下一個權威的結論?退一步說,被限制了集數,人家也可以改頭換面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恐怕也是沒有辦法的。

對於“注水劇”的最好辦法是由觀衆決定,用大數據來決定其“死亡”或“生存”。據瞭解,實行周播的美國,“注水劇”根本不可能有市場,只要觀衆的口碑不好、收視不佳,電視臺隨時可能砍劇。比如科幻劇《兩世奇人》,僅僅播出5集就因爲收視不佳被取消了。如果“注水劇”由觀衆決定,不受歡迎就被取消了,這樣“注水劇”就沒有“市場”了,也會遭遇“虧本”。如此才能倒逼“注水劇”自動消失。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