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華爲的智能穿戴產品出貨量直逼華米科技,華爲似乎有望在智能穿戴行業中重演擊敗“小米”的故事。憑藉着智能穿戴與小米手環的熱潮,華米科技一舉搶佔高地,成爲行業中的佼佼者。

首先,要恭喜一下華米科技。

因爲就在剛剛,他們發佈了Amazfit智能運動手錶3系列與Amazfit GTS,以及個人頗爲喜愛的《星球大戰》系列限量版智能手錶。

今天我們聊一聊的主角,正是這位智能穿戴行業中的大佬—華米科技。

在8月26日上午,華米科技在微博上曬出了Amazfit方屏智能手錶的錶盤演示圖。從華米科技放出的GIF圖來看,Amazfit方屏智能手錶待機屏幕整合了時間、天氣、秒錶、步數、心率以及空氣質量等信息,用戶喚醒屏幕即可看到這些消息。

另外,華米科技CEO黃汪爆料,Amazfit智能運動手錶3配備了1.34英寸反射無缺口全圓屏,不僅美觀,還能讓用戶在運動過程中依然清晰的看清屏幕。

產品聽起來似乎不錯,但這次的質量過關了嗎?

最近三年,智能穿戴行業走向新的巔峯,華米科技是其中最大得利者之一。憑藉着智能穿戴與小米手環的熱潮,華米科技一舉搶佔高地,成爲行業中的佼佼者。

然而,行至2019年,隨着智能手錶出貨量的不斷上升,智能穿戴行業僞需求的傳言不攻自破,整個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巨大前景已窺然可見,聞到“肉味”的狼羣正虎視眈眈,尋找機會伺機出動。

在這種機遇與危機並存的環境中,華米科技站在高處卻如履薄冰。

寒冬將至?

2019年華米科技流年不利,僅上半年就風波不斷。先是7月份上市的Amazfit GTR智能手錶頻頻遭到用戶吐槽,緊接着第一季度財報出來後,與2018年相比,業績腰斬將近一半,如今,第二季度財報已經出來了,華米科技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二季度的財報整體來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爲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第二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華米科技第二季度營收爲10.3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6%,淨利潤爲1.117億元,同比增長10%,出貨量達到830萬部。

先說比下有餘的原因。根據財報顯示,華米科技第一季度營收爲7.996億元,同比增長36.5%,淨利潤爲7530萬元,同比增長409%,出貨量超過560萬。華米科技營收從7.996億元漲至10.387億元,出貨量從560萬漲至830萬。

單純從數據來看,華米科技的利潤和營收都在不斷增長,發展勢頭看似不錯,但我們再來看何謂比上不足。

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華米科技當季營收爲12.246億元,淨利潤爲1.465億元,歸屬於華米科技的淨利潤爲1.26億元,出貨量超過920萬。與第二季度相比,華米科技的營收從12.246億元跌至10.387億元,出貨量從920萬跌至830萬。

自2019年以來,華米科技的營收、淨利潤與出貨量環比仍呈下滑趨勢。儘管在互聯網行業,業績下滑並不是一件難得一見的事情,但在智能穿戴春天來臨之際,華米科技面臨業績下滑危機這一點着實令人費解。

早期,華米科技通過與小米合作生產的手環,在智能穿戴行業裏迅速崛起,憑藉着小米手環驚人的銷量一度成爲全球智能穿戴行業的領頭羊。然而,短短几年的時間,華米科技的營收開始下滑,其根本原因在於:

內部無法擺脫“小米的桎梏”,雖然打造了自有品牌Amazfit ,但產品質量頻頻遭到網友吐槽;外部又有來自華爲等巨頭的追捕,隨着競爭對手的出現,華米科技的產品優劣正在被對手削弱。

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華米科技嚴寒將至。

華米的“去小米化”和品控問題

2013年,手持“性價比”利劍的小米正迎來發展高峯期,除了智能手機,小米也意圖開擴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市場,爲此,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找上當時華米科技的CEO黃汪。

雷軍將小米要做智能手環的計劃告訴黃汪,並信誓旦旦地保證手環至少會賣出100萬個,然而黃汪並不相信。當時的智能穿戴的概念還未普及,智能手環也還是新鮮事物,100萬個出貨量在黃汪看來無疑是天方夜譚。

黃汪萬萬沒想到,伴隨着科技的進步與智能化浪潮的到來,除了智能手機外,其他智能穿戴設備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6年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1046億臺,2017年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154億臺,相比去年增長了10.3%,研究人員表示,預計到2023年,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出貨量將擴大至2.79億臺。

小米手環隨着智能穿戴的浪潮,於四年後迎來了發展高峯期。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環的出貨量超過蘋果和Fitbit達到360萬,一舉成爲全球銷量最高的智能穿戴設備品牌。雷軍當年的手環計劃成功,而華米科技憑藉着小米手環一舉搶佔了智能穿戴的高地,卻也因此被打上了“小米代工廠”的烙印。

任何一家有野心的企業都不甘心依附別人而存在,華米科技也不例外。爲了擺脫衆人給其貼上的小米標籤,華米科技做了許多努力,其中最大的努力就是大力扶持自己旗下的獨立品牌Amazfit。

在黃汪看來,Amazfit是自己手中的一張王牌。在智能穿戴增長階段,黃汪希望憑藉Amazfit在快速上升的市場中跑馬圈地,佔盡先機。同時也希望通過Amazfit的成長,逐步擺脫掉身上的小米標籤以及對小米手環的依賴。

Amazfit能承擔起這份厚望嗎?答案顯而易見。一方面,從營收數據來看,小米手環依然是華米科技營收的主力軍;另一方面,Amazfit新出的產品屢遭用戶吐槽,品控不過關。

招股書顯示,華米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小米可穿戴產品和自有品牌產品及其他產品。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手環爲華米科技貢獻的收入分別爲8.7億元、14.34億元、19.27億元,佔華米科技同期收入的97.1%、92.1%、82.4%。

儘管黃汪說華米科技的自有品牌及其他收入在整體營收上貢獻了將近一半,但從數據來看,這話水分很大。要知道,2018年,華米科技出貨量爲2750萬,其中小米手環銷量約爲2440萬,而華米科技自有品牌Amazfit出貨量才310萬。如此看來,Amazfit的出貨量連小米手環的零頭都比不上。

此外,在產品質量問題上,Amazfit早已被許多用戶列入黑名單,7月份上市的Amazfit GTR智能手錶便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Amazfit GTR剛出來時,網友對其一片讚揚,因爲無論是華米科技對其的描述還是在發佈會上,Amazfit GTR都像一個不多見的好產品。但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了不少問題,例如GPS不穩定、不定時斷連、宣傳時以長時間續航能力爲賣點,結果卻慘遭打臉,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掉電的情況……而這並非個例。

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買到的Amazfit GTR充電不良,寄回去修好後屏幕卻碎了一小塊,再寄回修屏幕,結果四個耳柱旁錶盤開裂。客服還一直說檢測沒問題。還有一些用戶遇到比如做工、心率檢測不穩定、錶帶皮自動掉了等問題。

事實上,華米科技想發展自有品牌情有可原,但質量問題無法過關,用戶憑什麼買賬?

慘遭華爲圍獵

說完內因,我們再來看威脅到華米科技的外因。智能穿戴行業經歷過漫長的寒冬期後,終於嗅到了春天的氣息。與此同時,市場從未缺少“熱鬧”。

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促使傳統的手機廠商開始往外擴張,以華爲爲首的衆多手機廠商紛紛轉戰智能穿戴領域,並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手環、手錶等設備。

根據ZDC互聯網調研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過去半年中國智能手環市場品牌數量在5-6月份基本保持不變,但7-8月份品牌數量稍微減少了一個百分比,而到9-10月份時又開始上漲,因而品牌數量整體處於穩定的狀態。

黃汪沒想到的是,華爲突然在智能穿戴這條路上開始加速。

進入這個市場,華爲一開始走的是“貴婦”路線,首先推出的是價格昂貴的watch,儘管當時的出貨量寥寥無幾,但華爲還是成功的在智能穿戴市場打響了名聲,華爲手機的知名度和熱度,給華爲智能穿戴的關注度和出貨量帶來一定積極影響。隨後,華爲推出了主打性價比的榮耀系列,憑藉較低的價格、不錯的品質,華爲逐漸起量,在智能穿戴市場與華米科技打起了擂臺。

據國際市場數據機構Counterpoint剛剛發佈的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比去年同期飆升48%,達到2.25億臺。其中,華爲智能手錶的出貨量排名僅次於Amazfit,佔比爲2.8%。

這一幕看起來如此熟悉,想當年華米的盟友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也曾一度領先華爲,但如今華爲手機的出貨量已遙遙領先。當華爲的智能穿戴產品出貨量直逼華米科技,華爲似乎有望在智能穿戴行業中重演擊敗“小米”的故事。畢竟,以華爲的實力,華米科技現有的地位很難不被擠掉。

此外,這個市場的容量也在不斷增加,華米科技除了要面對來自華爲的圍獵,還得應對來自微軟、佳明、索尼、Misfit、Bong、咕咚以及其他品牌在智能穿戴市場上對其用戶進行割裂的搶奪舉動。

前狼後虎,再加上與小米尷尬的關係,華米科技的處境堪憂。且隨着智能穿戴市場馬太效應逐漸增強,華米科技的危險也將越來越大。想要脫險,華米科技除了要考慮清楚是否與小米形成互利的盟友關係,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品控這關。畢竟,產品品質的好壞纔是一個企業能否長久走下去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