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它上达九天,下潜五洋,从云而生,随雨而现,所有神话故事中都少不了它。龙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祖先的图腾,更是知识的传播者,以及人类与自然交流的中介。

龙的来源

传说中的龙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带有外壳的称为“蛟龙”;长有翅膀的称为“应龙”;长着角的叫做“虬龙”;缺少角的是“螭龙”;能飞天的叫做“蟠龙”,后来更传说有一百多种龙,它们统一共同的特征:头上长有角,颔下有长须,足上有爪,一般都是四爪;有五爪的则传说是属于龙中的帝王,只有做皇帝的人才能持有。

南宋陈容《九龙图》局部

龙的外形最终归于统一,但它的栖息地却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潜伏在水中不可见;也有人说它有时会跑到田间地头,有时又飞入云中;甚至有人说龙在春分时飞到天上暂居,到了秋分时转到水中隐居。当然,龙住的最多的地方还是山上。在上古中国神话体系中,每一座大山上都有神仙镇守,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计蒙“人身而龙首”,或是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首”,或是钟山之子“其状人面而龙身”。

拉车的龙

此外,神话中的诸神,很多以龙作为车乘,如《离骚》中“驾八龙之宛宛兮”。除了镇守大山,以及给诸神当“司机”,龙还有两大使命,分别是教会人类知识,以及充当人和自然的中介。

龙: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在上古传说中,古代人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知识,于是发明了“龟负洛书”和“龙负河图”的神话。相传三皇五帝,及周文王、周武王当政之时,都出现过龟负书、龙负图的现象。但最早出现龙马负图的神话,可以追溯到伏羲为天下共主的时候。

南宋陈容《九龙图》局部

相传伏羲氏得有天下后,整日思索如何使百姓生活安定,不再老是逐水草而居,以及怎样增加粮食的来源、如何把食物弄得更美味。有一次他在水边行走,突然窜出一匹龙马,飞到伏羲头顶绕了数圈,然后停到他脚前,献上了一卷图画。从这幅图画中,伏羲受到启发,创制了“八卦图”。这是“龙负河图”最早的案例。

伏羲之后,舜当天下共主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龙负河图”的事件。舜和诸侯大臣们在谈论伏羲“龙马负图”美谈的时候,水中也冒出一条龙,背上也袱着一卷图册。舜看到图册上是鸟形文,于是赶忙拜谢,恭恭敬敬地把东西拿回去,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红山文化中的猪鼻龙

从伏羲和舜的故事中,我们能分析出古人对于知识来源的看法。龙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送来了知识,不同的地方在于,普罗米修斯是盗取了代表知识的天火,私自送给人类,而龙则是受到委托,将代表知识的河图正大光明地传播给人类。其实,关于“龙负河图”的神话,古人想表达一种知识来自自然的隐喻,但是限于语言的限制,无法说清楚真实的想法,所以创造了龙的神话,用龙这个虚拟的知识传播者来表达一种观点:知识来自大自然。

龙是大自然的使者

龙是知识的传播者,而知识来自大自然,所以龙又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使者。在传说中,龙要经过数千年的修行,才可以升天,这才是真正的龙,在升天以前它跟地面上的蚯蚓、蝼蚁一样,不仅身躯渺小,也没有什么地位,这个阶段,它的任务就是了解大自然。在神话中,龙在升天时必须在一个大雷雨的天气下,依附着尺木才可以成功上天。等到升了天以后,龙马上会变得身长体大,硕壮无比。

高句丽墓中的龙壁画

关于龙的成长和飞升的过程,暗示了它对于大自然熟悉的过程,从微不足道开始,经历磨难,到完成蜕变,最终长成真龙。这个过程就像植物的成长,由一粒发芽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这个过程中,它了解了自然,也皈依了自然,最终有资格成为人类和自然的使者。

最能体现龙是人和自然之间使者的故事就是“应龙”。在旱灾、水灾神话中的“应龙”,除了“应龙蓄水”外,还有个“应龙画地”的神奇故事:传说禹治水时,曾借着应龙的尾巴用来开渠挖道,以导水入海,江水不再泛滥,洪水化为无有。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通过应龙的帮助,完成了治水,也就是说通过应龙,跟大自然达成了一致,借着应龙的中介作用,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屋脊兽中的龙

在古人的思维中,人是具象的存在,而自然是抽象的存在,具象和抽象是两个概念范围,所以需要一个半具象半抽象的东西充当使者,实现沟通。龙就是这么一个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神物”,所以古人描述它的时候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龙与四兽传说

龙的形象千变万化,最终又定格于四方神的神话中。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东、南、西、北各方各有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种神兽镇守,其中“玄武”指的是灵龟,“朱雀”指凤凰,“青龙”毫无疑问地是指龙,“白虎”是取代了麒麟位置的白虎。

四兽传说最早是由天上的四个星座而来。古人认为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分布四方,每方各有七个星宿,形成一种动物的意向:东方星座是龙形,西方星座像虎形,这两个星座的方位都是头朝南而尾向北方;南方的星座像鸟形,北方的星座呈龟形,这两个星座坐东朝西,头在西尾在东,这四个星座就是“四兽”在天上的映射。

龙纹瓦当

后来又把四色颜色和四兽配合在一起,形成了带有颜色的“四兽”,即青绿色的龙、大红色的凤、纯白色的虎,以及黑色的龟。在古时的军队中,前、后、左、右方阵的部队名称也用四兽之名来代表,从而有了“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的行军布阵的说法。当然,四兽的说法最终脱离了神话的本质,转而被哲学化了。

龙的意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虚拟的文明符号,还是一种被赋予感情的民族图腾。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表达了对龙的偏爱。这种偏爱并非盲目的,毫无根据的“错爱”,而是一种价值观上的认同和信仰。在中国文化中,龙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类和自然沟通的使者,仅凭这两点,龙就值得人们尊敬和爱戴了。

参考资料:

《山海经》

《穆天子传》

《中国的龙》陈授祥

《上古神话与文学》宋小克

《上古神话与史话》吕伯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