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龍是無處不在的文化符號,它上達九天,下潛五洋,從雲而生,隨雨而現,所有神話故事中都少不了它。龍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祖先的圖騰,更是知識的傳播者,以及人類與自然交流的中介。

龍的來源

傳說中的龍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帶有外殼的稱爲“蛟龍”;長有翅膀的稱爲“應龍”;長着角的叫做“虯龍”;缺少角的是“螭龍”;能飛天的叫做“蟠龍”,後來更傳說有一百多種龍,它們統一共同的特徵:頭上長有角,頷下有長鬚,足上有爪,一般都是四爪;有五爪的則傳說是屬於龍中的帝王,只有做皇帝的人才能持有。

南宋陳容《九龍圖》局部

龍的外形最終歸於統一,但它的棲息地卻衆說紛紜,有人說它潛伏在水中不可見;也有人說它有時會跑到田間地頭,有時又飛入雲中;甚至有人說龍在春分時飛到天上暫居,到了秋分時轉到水中隱居。當然,龍住的最多的地方還是山上。在上古中國神話體系中,每一座大山上都有神仙鎮守,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計蒙“人身而龍首”,或是雷澤有雷神“龍身而人首”,或是鐘山之子“其狀人面而龍身”。

拉車的龍

此外,神話中的諸神,很多以龍作爲車乘,如《離騷》中“駕八龍之宛宛兮”。除了鎮守大山,以及給諸神當“司機”,龍還有兩大使命,分別是教會人類知識,以及充當人和自然的中介。

龍: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在上古傳說中,古代人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知識,於是發明了“龜負洛書”和“龍負河圖”的神話。相傳三皇五帝,及周文王、周武王當政之時,都出現過龜負書、龍負圖的現象。但最早出現龍馬負圖的神話,可以追溯到伏羲爲天下共主的時候。

南宋陳容《九龍圖》局部

相傳伏羲氏得有天下後,整日思索如何使百姓生活安定,不再老是逐水草而居,以及怎樣增加糧食的來源、如何把食物弄得更美味。有一次他在水邊行走,突然竄出一匹龍馬,飛到伏羲頭頂繞了數圈,然後停到他腳前,獻上了一卷圖畫。從這幅圖畫中,伏羲受到啓發,創制了“八卦圖”。這是“龍負河圖”最早的案例。

伏羲之後,舜當天下共主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次“龍負河圖”的事件。舜和諸侯大臣們在談論伏羲“龍馬負圖”美談的時候,水中也冒出一條龍,背上也袱着一卷圖冊。舜看到圖冊上是鳥形文,於是趕忙拜謝,恭恭敬敬地把東西拿回去,開始了自己的研究。

紅山文化中的豬鼻龍

從伏羲和舜的故事中,我們能分析出古人對於知識來源的看法。龍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爲人類送來了知識,不同的地方在於,普羅米修斯是盜取了代表知識的天火,私自送給人類,而龍則是受到委託,將代表知識的河圖正大光明地傳播給人類。其實,關於“龍負河圖”的神話,古人想表達一種知識來自自然的隱喻,但是限於語言的限制,無法說清楚真實的想法,所以創造了龍的神話,用龍這個虛擬的知識傳播者來表達一種觀點:知識來自大自然。

龍是大自然的使者

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知識來自大自然,所以龍又是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使者。在傳說中,龍要經過數千年的修行,纔可以昇天,這纔是真正的龍,在昇天以前它跟地面上的蚯蚓、螻蟻一樣,不僅身軀渺小,也沒有什麼地位,這個階段,它的任務就是了解大自然。在神話中,龍在昇天時必須在一個大雷雨的天氣下,依附着尺木纔可以成功上天。等到升了天以後,龍馬上會變得身長體大,碩壯無比。

高句麗墓中的龍壁畫

關於龍的成長和飛昇的過程,暗示了它對於大自然熟悉的過程,從微不足道開始,經歷磨難,到完成蛻變,最終長成真龍。這個過程就像植物的成長,由一粒發芽種子成長爲參天大樹。在這個過程中,它瞭解了自然,也皈依了自然,最終有資格成爲人類和自然的使者。

最能體現龍是人和自然之間使者的故事就是“應龍”。在旱災、水災神話中的“應龍”,除了“應龍蓄水”外,還有個“應龍畫地”的神奇故事:傳說禹治水時,曾藉着應龍的尾巴用來開渠挖道,以導水入海,江水不再氾濫,洪水化爲無有。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通過應龍的幫助,完成了治水,也就是說通過應龍,跟大自然達成了一致,藉着應龍的中介作用,完成了自己的目標。

屋脊獸中的龍

在古人的思維中,人是具象的存在,而自然是抽象的存在,具象和抽象是兩個概念範圍,所以需要一個半具象半抽象的東西充當使者,實現溝通。龍就是這麼一個介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神物”,所以古人描述它的時候可大可小、可長可短、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龍與四獸傳說

龍的形象千變萬化,最終又定格於四方神的神話中。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東、南、西、北各方各有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種神獸鎮守,其中“玄武”指的是靈龜,“朱雀”指鳳凰,“青龍”毫無疑問地是指龍,“白虎”是取代了麒麟位置的白虎。

四獸傳說最早是由天上的四個星座而來。古人認爲天上有二十八個星宿,分佈四方,每方各有七個星宿,形成一種動物的意向:東方星座是龍形,西方星座像虎形,這兩個星座的方位都是頭朝南而尾向北方;南方的星座像鳥形,北方的星座呈龜形,這兩個星座坐東朝西,頭在西尾在東,這四個星座就是“四獸”在天上的映射。

龍紋瓦當

後來又把四色顏色和四獸配合在一起,形成了帶有顏色的“四獸”,即青綠色的龍、大紅色的鳳、純白色的虎,以及黑色的龜。在古時的軍隊中,前、後、左、右方陣的部隊名稱也用四獸之名來代表,從而有了“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的行軍佈陣的說法。當然,四獸的說法最終脫離了神話的本質,轉而被哲學化了。

龍的意義

龍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它不僅是一種虛擬的文明符號,還是一種被賦予感情的民族圖騰。中國人將自己稱爲“龍的傳人”,表達了對龍的偏愛。這種偏愛並非盲目的,毫無根據的“錯愛”,而是一種價值觀上的認同和信仰。在中國文化中,龍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人類和自然溝通的使者,僅憑這兩點,龍就值得人們尊敬和愛戴了。

參考資料:

《山海經》

《穆天子傳》

《中國的龍》陳授祥

《上古神話與文學》宋小克

《上古神話與史話》呂伯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