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緊急通知,嚴禁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明確學校要堅決抵制各類利用中小學生的教材、教輔材料等發佈或者變相發佈廣告等行爲。

有的商家看到教材、教輔廣告的路被堵死,就打起了輔導類App的主意。隨着在線教育的蓬勃發展,各類教育輔導軟件紛紛走入中小學校園。然而,部分教輔軟件在資質、收費和選訂等方面缺乏監管,軟件內容偏離了教育方向,涉及遊戲、交友等,甚至有的學校還指定下載某款軟件,卻不對軟件內容做任何監管,讓家長們防不勝防。

在安徽合肥,家長李先生髮現,自己孩子使用手機軟件做作業時,注意力都被軟件內的遊戲吸引,學習軟件變身遊戲工具:

孩子就用我手機下個軟件做英語作業,就關着房門在房間,很久都不出來,一開始我還很高興,孩子學習很認真,不用操心,後來很偶然,我點開了那個軟件,打開頁面,我發現廣告自動推送,居然還有小遊戲,給我氣的。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李先生認爲,家長不可能對每個軟件的所有細節都掌握清楚,此類教學軟件打着學習的名義誘導學生打遊戲,比普通遊戲軟件的侵害更嚴重。

很多的作業也好,要查資料也好,都要下載各種軟件,家長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吧。有沒有一種能讓我們家長都放心的App?可以收費,但是要做好,要真正的幫助學習。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此外,李先生向記者反映,他的孩子所在的學校,要求課外使用手機軟件進行登記、輔助學生做作業,但越來越多的作業、任務需要通過手機完成,讓家長懷疑,真的有必要嗎?

孩子登錄的這些軟件,全部都要先註冊,手機號碼、姓名、學校班級這些信息都要填寫的。這也是涉及到小孩的,包括家長的信息泄漏。我身邊就有同事直接吐槽,要不是老師要求,怎麼會裝這種軟件,一天抱着個手機,學習就能好了?眼睛是肯定壞了!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內容不過關、資質難甄別、安裝靠強制……教輔App爲何變了味?

對此,有專家建議,出於對學生信息安全的考慮,原則上研發機構要將服務器建在教育部門,但有少數機構將服務器建在公司內部,而目前這項工作缺少監管。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 “一起小學學生”等多款作業軟件內藏遊戲,軟件現“貼吧”教學生追星等問題。福州一所知名中學推薦給學生一款軟件,藉助它可以讓學生查看“考試報告”、“題目解析”、“考試原卷”等,但前提是交費,如果不交費,只能查看一門科目的考試成績,其他功能需要購買一年的使用權。

有的家長擔憂,學校未經家長同意,將學生試卷及個人信息等提供給開發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隱患?

不只是學生和家長困擾。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中學引進的教輔App需教師上傳課程視頻等。因這款App並不成熟,學生們不樂意採用,而課程上傳情況卻成了教師職稱考評的必要條件。

“要從可持續應用的角度評估App。學校引進前應做一個預調研,瞭解各個家庭中學生對手機、平板電腦等使用情況,對App做3—5年的使用規劃,切不可頻繁更換。”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曹梅建議。

你怎麼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