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們不是談論經濟再度繁榮,再度增長,而是不斷關心全球經濟放緩,甚至到經濟危機。

世界各國人民其實心願是一樣的,通過谷歌搜索最熱的詞是經濟危機、經濟衰退等是億萬級別的次數,頻率居高不下,排在榜首位置。

看樣子世界人民擔心最多的依然是經濟現實問題,至於陽光燦爛的明星、各種八卦還是更實在。

當然我們不知道,經濟何時轉好的,尤其2008年以來,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感覺到。真正轉好那一天和真正變糟糕的那一天都沒有人知道。

也就是說,在這個複雜而混亂的世界裏,找到更多,更精準、更精妙的方法治理或看透經濟好像看起來並不現實。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可能是某個事件、某一天發生,但是其實已經發生,它只能是某一個觸發事件而已,並不是判斷經濟危機發生的具體時間點。反之,經濟變好,也不是上一秒,或者是下一秒。

然而每個人都希望經濟變好,最希望經濟一直持續繁榮。可是在科技創新有限、資源稀缺、人力資源普遍低下的現實中,是很難讓全球經濟像一部永動機那樣持續美好下去,也不可避免的像人的週期一樣,有青春,有衰老消亡。

當我們知道這個現實,於是很多人都希望有誰能拯救經濟,而本質上大家都知道,能就經濟的只有我們自己。然而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是不可能輕易去改變自己,就像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幻想能改變世界,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連自己都改變不了。因爲每個人改變自己都是很辛苦的,往往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也是爲什麼世界發展這麼多年,只能靠少數人去創造世界,改變世界的原因。

如今全球都面臨着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嚴重,產業化沒有新東西,過去幾十年的信息產業帶來了一大批就業機會,而現在要在信息產業基礎上再度升級就面臨了極大的瓶頸。大多數人渴望通過創造物質財富,而實際上人類靠物質創造財富的效應已經呈現遞減了,而靠精神創造財富的人力資源越來越匱乏,就是非常頂尖的科學家和創造者一直都沒有開拓出全新的領域。這是當下全球所面臨的人力資源過剩,低效重複勞動過多,產品文化都越來越同質化,纔是重要成因。想象最近幾十年,文化產業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已經慢慢陷入劇荒等,突破性理論也沒有誕生,都在啃老本。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全球人們的生活希望越來越指望不上市場經濟推動,畢竟市場經濟內生性因素,需要的時間太長,而且特別容易空耗,空轉。如今全球經濟發展逐漸放緩,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臨界點,但是這個點沒有突破之前,人們的希望已經轉向了國家政府部門,希望通過政府調控去實現,而政府能使用的工具選項也不多,財政政策基本失靈,因爲幾乎所有的人都指望政府能給錢養活自己,可是政府的錢在沒有增量經濟的情況下,是很難維持的,這就像美國那樣,年年靠負債運營是一樣的。在財政政策失效的情況下,人們又將希望寄託在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央行也深知寬鬆政策不是每次都能發揮神奇的作用,也是會隨着次數增多,失去效果。

但是,人們還是想將拯救經濟的救世主角色寄託給世界各國央行,因爲印錢是最容易辦的事,把最難辦的事交給未來,這就是全球貨幣政策功效,真的有點像用貨幣政策的空間來換世界的想法。事實,也確實這麼做了,而且越來越頻繁,今年全球降息的央行已經有25家了,而且次數還在增加。讓人覺得有意思的現象是,央行一邊自己不斷印鈔票,然後一邊不斷買黃金,甚是讓人費解。可是沒有辦法,形勢逼人,不這麼做,壓力在肩,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這就是治理經濟的一種無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