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拥挤的普通高等院校,一面是有些尴尬的职业教育。青海职校10万学生出路在哪里?

羊肠小道如何变成阳光大道?

长期以来,在大家的认知中,职业教育似乎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技术人才社会地位低、待遇差”、校企合作企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正在急速发展的职业教育。

“由于社会对职校文凭歧视、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职业教育发展难度不小。”我省多所职校负责人坦言。

“专业设置重复、学校布局不合理,职业教育不是汽车维修,就是计算机应用,还有民族工艺和医药护理之类。”青海一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人士表示。

多位教师表示,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提升质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技校的吸引力远高于普通高中,曾经是初中毕业生的首选。如果职业院校能够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会得到提升。

2017年9月,青海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改革迎来春天。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表示,如今他们学校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专业结构,已经建立了多个产教融合型专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也使学校受益匪浅,新生招收连创历史最佳。

西宁世纪学院副校长王明振说,职业教育,就是良心教育。“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栋梁是我们的责任。”

目前,青海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8所、高等职业院校8所,在校生共计103993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基本覆盖青海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中职学校开设专业19大类90多个,专业布点265个。2018年,青海省中职招生扭转下滑趋势,首次突破30000人大关。

职业教育出路在哪里?

6微米铜箔,一根头发直径的十二分之一,一张普通A4打印纸厚度的十五分之一。

你能想到,这个技术出自我省的企业吗?而这项技术的生产和研发骨干均毕业于青海重工技术学校。这种6微米锂离子电池用双面光超薄电解铜箔,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为代表的3C产品、ESS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航天等产品电池的核心材料。

“把职业院校建在开发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出路一定是产教融合。”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负责人说。

长期以来,职校培养的人才输送不出去,而企业招工用工又很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政府搭建平台,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打造‘订单人才’缓解双方矛盾。”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负责人表示。

目前,“政校企合作”既可以为职校学生提供合适岗位,又能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的做法,已成为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应当根据产业配套的专业体系来重新设计,过去的传统模式应该要有所创新。”在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国海眼中,职业技术教学应当为本土产业服务,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德令哈工业园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标表示,希望通过“政校企”这个平台,提出人才需求,同时展示企业如何通过内训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如何提升员工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促进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近年来,我省累计有20所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了300多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与省内外近1300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培养各类技术人才近3万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我省还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打造“校中厂、厂中校”,还建了300多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但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我们希望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社会公众也能摘掉‘有色眼镜’改变对其的看法,做到人尽其才、各有所能。青海经济需要大批有能耐的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记者 张永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