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醫療什麼樣?超聲影像高清顯示,連“跳躍”的針頭都可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通訊員 石軒

2019年4月1日,上海十院超聲科專家遠程指導十院甲狀腺中心醫生開展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本文圖片均由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提供

“請您會診一下,是不是穿這個淋巴結?”

“是的,左側較淺那一顆,看一下大小。”

“好的,4毫米。”

“開始穿刺。”

“三,二,一,開始。”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會議中心的大屏幕上,超聲引導下的負壓針頭不斷“跳躍”,可疑淋巴結細胞吸取成功。全程聲音清晰,影像達到了高清級別,而影像是來自百米之外的上海十院甲狀腺中心超聲穿刺門診。

4月1日,由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超聲醫學研究所和上海移動聯合組建的5G超聲系統率先在該院投入臨牀驗證。這是繼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之後,第三家引入5G的上海醫院。

在現場,5G技術加持下的醫用超聲系統進行了一次實地應用,遠到千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寧市,近到十院神經外科、婦產科,超聲影像都能無延遲、無卡頓傳輸到位供專家會診。

今後,患者如需超聲科專家即時會診,無需再等待他來到牀邊,醫生只需打開電腦或拿起手機就能查看,患者安全得到了進一步保障,醫生工作效率亦持續提升。

2019年4月1日,由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超聲醫學研究所和上海移動聯合組建的5G超聲系統,率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投入臨牀驗證。 

實時影像傳輸,可達高清級別

“在以往,4G信號能達到交互目的,但是影像數據傳輸就會遇到瓶頸,更不用說清晰連貫地看到針頭。”十院超聲科孫麗萍博士介紹說。

穿刺結束後,大屏幕切換到了青海省西寧市一家醫院的超聲介入手術室,專家爲對方迅速會診了一例超聲介入病例,隨即鏡頭又切換到十院婦產科,畫面上一位孕婦正在實施腹部超聲檢查,現場能夠清晰地聽到寶寶健康的心跳。

上海十院的5G超聲網絡系統已接入蘇州、青海和深圳等多家醫療機構,未來還將有更多醫療兄弟單位加入這一網絡,從而更好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配置。

5G技術帶來的穩定、快速、低延遲超聲影像數據傳輸,幫助專家遠程會診,卸去了患者心中的包袱。這些圖像可以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終端接收,隨時隨地開展會診。

除了院際應用,5G醫用超聲網絡系統在促進院內學科協作和醫療流程優化上也有用武之地。

遠程醫療早已不是新鮮概念,從互聯網廣泛投入社會生產與生活起,不少醫療機構就開始嘗試利用網絡傳輸醫療數據,開展遠程診療。對於體格檢查與實驗室檢測所得到的靜態數據,網絡傳輸毫不費力;即便是單張數據量就十分龐大的CT、磁共振影像,壓縮之後打包傳輸也不存在問題。但一碰到醫學超聲影像,麻煩就來了。

“不同於CT、磁共振的靜態影像,超聲得到的是基於時間序列的動態影像。”孫麗萍解釋說,“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腹部臟器超聲篩查,單一名患者就會產生最高達2GB的海量超聲影像數據,而且這些影像還是動態圖像,對遠距離傳輸的圖像連貫性和時延控制有着極高的要求。”

超聲影像在傳輸過程中任何一幀畫面的丟失,都有可能造成誤診、漏診的嚴重後果,因此傳統上患者必須現場接受超聲醫生檢查後才能得到診斷意見。

此外,若是遠程傳輸超聲影像用於引導介入治療,時延超過一定限度也會影響手術的安全性。與此同時,超聲檢查的原始影像將可以即時保存到服務器並歸檔,有助於提升診療水平,這在4G時代是無法實現的。

而5G可以帶來極大的無線網絡傳輸帶寬、GB級別的傳輸速率以及不到0.1秒的傳輸時延。這些優異特性爲遠程醫療帶來了更多可能。

促進園內協作,優化醫療流程

除了院際應用,5G醫用超聲網絡系統在促進院內學科協作和醫療流程優化上也有用武之地。

在演示現場,記者看到十院超聲科專家收到了院內急會診的請求——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NICU)一位重症顱腦外傷患者長期臥牀,疑似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有可能危及生命,急需超聲科緊急牀旁會診。

超聲科醫生李小龍的影像和聲音很快傳來,超聲科專家實時監看、研判患者的下肢血管超聲影像,隨即給出了專業的醫療建議,NICU醫護人員立即執行醫囑。

5G的介入,使得超聲醫師即使在出差,高鐵,飛機上也可完成遠程會診功能,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在傳統的院內急會診模式下,通過電話、院內有線網絡或手機App發起申請後,各相關科室的醫生需要步行到患者所在病房,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時間。而超聲、放射、檢驗等醫技部門是爲臨牀治療提供客觀依據的學科,它們的響應速度越快,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的速度也就越快,5G醫用超聲網絡系統無疑進一步提升了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

未來,十院的5G醫用超聲網絡系統還將接入更多醫院,同時配置遠程超聲操作機械臂,用於超聲引導下的介入治療等高難度操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