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差距的拉開,有四個階段。如果你還處於前三個階段,真的,不如徹底讓自己死心,安度晚年。或者從頭開始,缺什麼補什麼。

  文/人神共奮的李剛,公衆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你是不是已經很久不敢看朋友圈?

  剛工作時老是跟你借錢的A,最近又買房了;當年一起到洗手間逃單的B,正在曬歐洲十五日遊;

  曾經被你罵成翔的小李,現在是坐擁百萬粉絲的大V;方案回回被總監退的老王,居然混進了阿里……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曾經的同學們,收入差距一點點地拉開了,漸漸地,你連前面人的背影都看不見。

  這一切,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你是如何一步步望塵莫及的?以下,Enjoy:

  01

  ▼

  畢業前兩年

  “職業化”拉開了30%的差距

  職業化,這就是新人向職場人轉變的第一步,差距就從這裏開始。

  網上有人吐槽,是個負責系統運維的職場新人,抱怨老闆不考慮員工感受,新系統更新永遠是半夜12點;

  出門永遠要帶着筆記本,洗澡時一個電話,第一反應不是穿衣服,而是上網。

  後面的回覆更精彩,一個程序員老鳥,提供了一段有大片即視感的回憶:

  股市暴跌那一年,巨大的成交量把證券營業部的系統搞出故障,整個運維部門全體出動,一半的人緊急搶修,另一半人呢?

  拼死抵着辦公室大門,不讓門外操着板凳的憤怒股民衝進來。

  事後,頭兒安慰他們說:“你們覺得委屈,營業部經理被打成腦震盪跟誰說理去?你怪那些股民?

  人家一分鐘要損失好幾十萬,我聽說還有人兩三倍透支,倒欠了營業部幾十萬。”

  所謂職業化,就是站在職業角色的立場上,重塑自我,理解合作伙伴,考慮客戶心理,而不是以個人的立場看問題。

  現在學校教育越來越崇尚個性了,所以很多人一進職場就先蒙圈兒了。

  公司體制本質上是集權的,領導們就是大大小小的獨裁者,員工首先是職業化的執行者,才能保證高效率。

  不過,工作前兩年,大家都是在起薪點“起跑”,你“職業化”轉變得早,頂多也就拉上30%的差距,很多人並不重視。

  但這關不紮實,下一關“技能化”上就要喫大虧,埋下了日後差距的隱患。

  02

  ▼

  畢業三到五年,“技能化”拉開了一倍的差距

  不能“技能化”的知識和能力,就不能變成工資單上的數字。

  ● 一位體育記者介紹工作經驗時說:

  採訪一場賽事,趕到場地後,先別急急忙忙地找人採訪,一定要找到洗手間,把最不可預知的風險排除掉。

  ● 一位都市報老編輯對新編輯說,這個行業你能做多高我不知道,但能呆多久,取決於你正常寫稿的速度。

  一個職業投資者和一個業餘股民的最大區別,不是預測走勢的能力,而是前者只搞自己能搞的行情,後者三天不搞就憋不住了。

  就連一個職業詐騙犯也清楚,第一步不是去騙人,而是用弱智短信篩選出容易上當的傻子。

  在工作的前兩年,你加班到天明熬出來的工作成果,最後是一堆毫無用途的垃圾,領導還要安慰你,誰讓你是個拿底薪的新人呢?

  但想要你的薪水以每年30-50%的速度往上漲,你必須讓你產出的價值大於你付出的成本。

  唯一的保證,就是“知識技能化”。

  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以分爲“可重複的經驗”和“不可重複的挑戰”兩部分。

  “知識技能化”第一步,就是通過大量“刻意訓練”,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工作在“可重複的經驗”部分更高效,就像前面的老江湖總結的經驗。

  第二步就要解決“不可重複的挑戰”問題。

  《CopyBook》裏,廣告大師Simon Dictetts講過一個他從業不久時發生的故事:

  那天,他把自己憋了幾天的文案大招交給了頭兒,頭兒先是誇了他一通,然後給了他一個“學到這寶貴教訓的時刻”:

  “這廣告有可能成爲偉大的廣告。你現在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會一輩子跟着你。要找對語調堅持不懈。……還要記得,這廣告一旦付印你就不能再作任何修改。”

  這也是他廣告生涯中,第一部代表作誕生的時刻。

  廣告人的“代表作”的意思是說,下次你跳槽,就可以跟對方說:你知道那個“味道好極了”的廣告嗎,是我寫的。

  然後你就可以開一個比現在高50%的薪水要求了。

  這就是職場第二階段拉開差距的祕密:穩定你的產出,多餘下來的時間,把其中你已經做到90分的工作,再提高至100分。

  在這個階段,你的薪水的下限是穩定產出的價值,上限是做出100分的工作的價值。

  此階段薪水的增長,都來自知識技能化帶來的紅利,做得好的,至少可以和平均水平拉開一倍的差距。

  但職場大部分人也都會止步於此階段,想要工作五年之後,薪水還能繼續保持高增長,就得靠第三階段:中介化。

  03

  ▼

  畢業五到十年

  中介化程度,決定了三到五倍的差距

  技能化就是“賣時間”,所謂薪水高,就是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高。

  但一個人就算天天加班,工作時間也就十來個小時,瓶頸很快就會出現。薪水再想往上,就要把時間玩出花樣來。

  技術人員的世界裏,有一個奇怪的定理——唯有技術平庸的人,才能領導一堆技術大牛。

  這很好理解,因爲這個技術平庸的人,是他們中唯一能跟公司其他部門打交道的人,也唯一能進行非技術思考的人。

  現代社會里,“企業”是基本的經營結構。爲什麼要一大幫子人坐在一個辦公室裏的工作,而不是像以前的手工匠那樣單幹呢?

  肯定是因爲1+1>2。

  1+1不會憑空大於2,“中介化”就是整合人和人的工作,這其實是“時間批發”的工作:

  買下屬的時間,整合成團隊工作,用1+1>2的效應,再賣給公司,薪水就是中間的差價。

  所以作爲管理者,能力體現在協調下屬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的水平有多高。

  能“外行領導內行”,不是對領導的貶低,而是對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想要薪水最大化,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更多的人,但整合更多的人,“批發時間”就不夠了,還要建立“時間的多級營銷體系”——管理下一級的管理者。

  此時,除了協調、分配這些基本動作之外,還要知道如何激勵員工,如何幫員工規劃職業生涯,如何建立晉升體系,等等。

  不過近些年,“公司的邊界”開始被打破,所以“中介化”的另一個方向,是做“知識大V”,這是“時間複製”的工作,可以極大地突破公司規模的限制,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就不展開了。

  “中介化”程度,取決於你整合了多少資源、把時間複製了多少份,不過,它也有上限。

  這就是第四個階段的職業瓶頸——個人價值觀。

  04

  ▼

  畢業十年以上

  價值觀造成十倍、百倍的距離

  一位企業的創始人和他的高管團隊發生了分歧,起因是這位創始人想在公司成立一個醫療小組,服務所有高管及家屬。

  經理們問,爲什麼不用第三方服務機構呢,這才經濟高效。

  但創始人堅持自建團隊,他認爲在健康面前,錢就是個屁事兒。員工和外部團隊的盡職程度,當然不一樣。

  這位創始人的話不一定正確,員工未必就比外部團隊敬業。

  但這個觀點又無法用一般的管理原則去挑戰,因爲它來自創始人的價值觀。

  企業高管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決策,有一些決策,需要豐富的經驗值、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進行理性的分析;

  但還有大量的決策是全新的,與其說是科學決策,不如說“賭一把”的成份更大些。

  這個時候,價值觀就是“最高法院”。

  到第四階段,大家都是“成功人士”,以後的發展,除了運氣,主要是價值觀的差異。

  巴菲特大學畢業後,做金融的他,不到曼哈頓,卻回到了他的故鄉——南方小鎮奧馬哈,就像我們一線城市名校畢業後,回到了我大東北的四線小縣城。

  巴菲特的理由是,在熟悉的地方更自在,就像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喜歡喝可樂喫薯條一樣。

  這可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他總結自己的投資風格時,其實講的是他的價值觀:

  

  別人追求變化的東西,我永遠在“人類永恆不變的價值”上下賭注。

  

  雖然那時他的價值投資理念並未形成,但他的價值觀早就註定他最終會形成獨特的投資風格。

  當然,價值觀沒有對錯的標準,只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區別。

  你的價值觀符合這個時代,你就是飛起來的豬;否則,你只有繼續等待屬於你的時代的到來。

  好在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只要你有耐心,一輩子總能逮着一個開“大”的機會。

  05

  ▼

  缺啥補啥,不嫌晚

  總的來說,職場人差距的拉開,就是上面四個階段。

  如果你還處於前三個階段,真的,沒事跟前面的人聊聊天,以徹底讓自己死心,安度晚年。

  或者從頭開始,按上面的方案,缺什麼補什麼。

  什麼?怕來不及了?

  英雄少年者,自古無好死:

  項羽24歲起兵,30歲,自刎了;霍去病19歲掛帥,23歲,掛了(所以別摸人家雕像祈福了);曹衝7歲稱象,13歲,早夭了。

  而大器晚成者,自古長壽多:

  肯德基老爺爺56歲還在拿救濟金,結果活到90歲;齊白石66歲還要靠34歲的徐悲鴻提攜成名,93歲才無疾而終;姜子牙76歲拜相,硬是把生命堅持到139歲。

  雖然沒法少年成名了,你還可以老當益壯啊。

  “現在年輕人猝死的多了,習慣了”

  升職加薪比你快的人,做對了什麼?

  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鼓吹財務自由

  作者:人神共奮的李剛

  微信公衆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成長困惑、職業瓶頸、人際關係、自我提升.....

  “黑天鵝圖書”爲每一個渴求上進的你,

  準備了1000篇優質文章。

  1、關注公衆號“黑天鵝圖書”,在菜單欄內回覆“100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