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師傅”和“師父”這兩種稱呼,由於它們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也差不多,都是傳授知識的老師,因此很多人會產生疑問,這兩個詞語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榖梁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羈貫指的是古代兒童八歲以後所剪的頭髮樣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兒童到了八歲如果不求學從師,那就是父親的過錯。隨着歷史的發展,“師傅”又成爲一種東宮的官職,在《舊唐書》中對此是這樣描述的:“師傅,宮官,南朝不置。後魏、北齊,師傅品第二,號東宮三太。隋品亦第二。武德定令,加從一品也。”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教始祖黃帝時期就有不少傳道授業的“師傅”,如上古神仙廣成子於崆峒山傳授黃帝道法;黃帝向華夏中醫始祖岐伯探討醫學方有流傳千古的醫學鉅著《黃帝內經》;九天玄女曾經在黃帝與蚩尤的曠世之戰時,降聖顯凡,授予黃帝兵符與行軍陣法從而使黃帝戰勝了蚩尤……這些上古神仙算起來都是“帝師”,“師傅”一詞也被賦予了神聖的光環。

但是隨着歷史的發展,“師傅”這種稱呼逐漸走向民間,平民百姓的老師也可以用此稱謂,到了清朝時期,更是廣泛地運用到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現代社會不同職業的人也被稱爲師傅,如“司機師傅”、“修車師傅”、“修鞋師傅”等等,漸漸地淡化了傳授道業的本意。

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師父”一詞在原有的傳道授業基礎上增加了親情色彩,表達了師父猶如父親一般的感情。道教認爲,入道修行相當於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一般,道教因此將恩師稱爲“師父”。道教歷來注重師承,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洞衆戒文》曰:“道經不師授,則行之不神”,由此可見“師”的重要性。

道教的拜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道教有“法不輕授,道不輕傳”的說法,道教南宗五祖之張伯端就是因爲輕易的三傳非人而三遭禍患,所以不敢再隨便傳法於石泰,後又觀石泰品行俱佳,纔將丹法傳授於他。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被鍾離權點化成仙之前,也是經過重重考驗,通過榮辱、本性、誘惑、貪嗔、信念等十次考驗方可證道成真。魏伯陽爲了考驗弟子的誠心,通過服用丹藥死而復生之法,最終只有一位虞姓弟子通過考驗。

對於道教來說,“師父”一生只有一位,經過一段時期師父對弟子的各方面考察,方能拜入師父的門下以學習其門派的道法。師父一般會擇黃道吉日,進行一個簡單的科儀,通過焚香奏表,舉行收徒儀式。道教根據修行方式的不同分爲全真派和正一派,弟子在師父的指引下經過全真派的冠巾或者是正一派的傳度儀式就可以成爲一名道士了。

最後要說的是,道教的師父必須是具有國家認可的教職人員,許多人打着道教的旗號招搖撞騙,有打算拜師的一定要擦亮眼睛。

教師節就要到了,祝願老師們節日快樂!桃李滿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