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却会一直去思考哲学的问题,思考不出来结果就不能安心地活着。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学家才会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另外大多数的人会务实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学家才会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另外大多数的人会务实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学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脱离人自身的观点,改用另一个主观的观点来提出一个又一个千年难解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不思考哲学的问题,日子仍然可以一天一天的过下去?有些人却会一直去思考哲学的问题,思考不出来结果就不能安心地活着?为什么要思考哲学问题,那些看似无用的问题,真的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好处或是便利吗?

然而大部分的人并不需要去成为哲学家,就拥有各自的解答了。为了家人而活着,活着是种责任;为了享乐而活着,活着是种感官刺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种无奈;为了爱而活着,活着是种浪漫……许多的答案,许多不同的人生观,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有哲学思想上的需求?人为什么会思考哲学问题?这在演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拥有哲学思想的人,为什么能通过物竞天择使其基因留传到今日?这些思考哲学问题的人有什么优势?比较极少部分的人与大多数的人,这些喜欢深入思考意义问题的人似乎比较喜欢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不若那些务实的人专注在此时此刻。

按照人类演化的顺序,人是先有本能再有情绪,最终有了意识,而三者表现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必然是系出同源。当本能不足以求生存时,生物演化出情绪,让本能的反应放大,而又再不足以求生存时,演化出意识,比起其他两者,意识能看到全面的情况设法得到更好的求生方式。

然而过度演化的意识也起了烦恼,一个更全面性的思考提出了「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人站在客观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自己,忽然间发现自己乃至于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没有目的的。极少部分的人不再满足感官或生理上的需求,虽然这些人也会感受到食物的美味、音乐的美妙、爱的美好,但那个问题还是困扰着他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可能是身体上的不满足,例如追求不到理想伴侣,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才会思考这些问题,这群人就是哲学家。

最终他们还是会找到自己的答案,而且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相同。有时这些人还很羡慕那些不会为此烦恼的人们。

为此,有一部分悲观主义哲学家给出过答案:人没有意义,即虚无主义。很多人活着只是本能般地活着,人们的身体与意识都是基因的载体,依靠着基因的指令,对情况作出反应,整个世界象是一场赛局,每个人只是程序中的一部分,相互竞争到最后,看看哪一组基因会获胜而已。

也许会有人问:「如果人是没有意义的,那你为什么还活着?」,或许这类哲学家会如此回答:「因为基因早就在人的本能中设定了贪生怕死的特性」。在一个人找出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前,这是很重要的原因让人没有去死,现在这个人有想要追求的事物,既然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想不顾一切的追求他想要的事物,即使失败了不怕,失去繁衍的机会也没关系,他最应该怕的是这辈子没有去尝试。

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哲学家的答案或许很难让大多数的人认同,而大多数人主观的认知是,只有在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时,一个人才感受到他活着。正如普通人依靠直觉活着,整天想着繁衍后代,传递基因,而哲学家依靠理性活着,整天想的是著书立说,传播思想。

相关文章:

为什么很多哲学家选择单身?

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罗素:没有孤独,世界上大部分的成就都不能产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