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人才培养发展,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教育部唯一直属的传媒类特色型高校,入围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工作中,担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培养新时代一流传媒人才,是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新时代传媒类高校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就是要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传媒人才。

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本科教育的三大地位:“我们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毫无疑问,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顶尖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本科教育的“三大地位”认识论,充分说明了一流本科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因此,高校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就要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闻舆论、互联网建设和治理、文艺创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传媒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因此,立足中国国情,培养新时代的传媒人才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给新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传媒人才适应时代挑战、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这需要在本科教育阶段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着力实践、强化创新,才能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当今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传媒类高校基于自身信息与媒体技术发展逻辑,对新技术迅猛发展,媒体生产及结构变化最为敏感。中国传媒大学要做一流传媒类人才培养的领头羊、未来媒体技术预判的春江鸭,要更加重视培养一流传媒人才的本科教育,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弘道崇德,经世致用”,创新新时代一流传媒人才的培养

弘道崇德、启智育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一流传媒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高等教育领域的排头兵,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个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融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传媒人。并立足国情,奋勇争先,提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的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一流传媒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紧跟新传媒技术的进步,必须紧跟和呼应新时代对传媒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因此,中国传媒大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和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为指导,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必须培养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卓越创新思维能力,富有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专业复合、博学多思、一专多能时代特征的一流传媒人才。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新闻传播人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媒体艺术创作人才,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数字创意人才,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经管人才,智能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融合跨界能力的高端媒体技术人才,密切跟踪传媒业大发展,能够进行理论创新的研究人才,热爱传媒专业及中国文化的国际人才,依托传媒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所需要的其他类型的人才。

开创开放融通格局,培养拔尖创新、对接未来的一流传媒人才。作为传媒行业“黄埔军校”,中国传媒大学积极开拓校际间、国际间和领域间的深度协同合作,构建传媒高等教育的扩大开放、全面融通的格局。中国传媒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实施行业交叉,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双方共同签署了《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传媒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合作协议项目包括联合人才培养、联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企业博士后,支持中国传媒大学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等。中国传媒大学主动出击,与业界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已经进行超前布局。中国传媒大学与海南省共建海南国际分校。学校与海南省教育厅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共建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分校,成为首批拟与海南签约合作共建的四所院校之一,为中国传媒大学开辟传媒高等教育国际化新途径,加快学校国际化办学步伐,构建南北校区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未来战略布局。中国传媒大学决定将慕课推向国内外,以慕课来育名课,以名课促建设,巩固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高等教育的引领地位。在教务处成立线上教学科,从体制上保障慕课建设的大方向,加大投入线上资源的建设和虚拟学习空间构建。下一步积极推进慕课走向国际,建立一系列外语慕课,在国际上积极发声,由跟跑、并跑实现领跑。慕课上线的实质是中国传媒大学面向未来、强化精品的布局,将在人才培养和提升办学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打造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平台,是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又是招生与就业的载体和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专业建设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战略规划,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带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质量评估等其他方面的联动和提升,促进学校的本科教育管理的综合改革。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改革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技术和未来布局的需要,在本科专业的规划、改造和布局等方面都做了努力的探索,受到媒体和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目前中国传媒大学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一流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以“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切入,打造一流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将“四个一批”专业建设作为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途径,发挥着引爆推动作用,这源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建设的复盘思想。“关停并转一批”,首先评估专业办学有效性,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关停和并转。关停专业意味着资源不再分散和浪费,并转专业侧重整合资源,借力借势发展。“升级改造一批”,突出两翼,加强专业结构改造,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传媒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布局优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北京“四个中心”发展定位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发挥中国传媒大学一批国内龙头专业的引领作用、一批品牌专业的示范作用、一批特色专业的尖刀作用。“规划设计一批”,面向未来,抢先布局,预判高速移动互联网、智能媒体催生的新业态,以捕捉新业态背景下的新专业作为规划导向。特别是在专业建设上,中国传媒大学把人工智能的理念注入到所有的专业中,加快对课程内容的革新调整,主动应对未来挑战。

2.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依托,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制定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强化专业建设总体实施方案,随着“四个一批”专业建设的推动和一流本科专业打造的深入,本科教学一系列教学提升计划出台,逐渐凝练为“一流生源、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毕业生”的“五个一工程”思想,形成一流本科教育的规划。各学院的本科教育工作也将围绕“五个一工程”全面设计、全面布局。

一流生源,以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建设等为导向,发挥办学传统和社会美誉的优势,推动一流生源的遴选、争夺,积极改进招考方式。在艺术类招生和自主招生方面积极探索,改革重“中段”忽略“上段”选拔的弊病,考点设置更为合理、时间设置更为科学,提高考生的文史哲功底等。

一流专业,对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深化“四个一批”专业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专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形成科学的专业体系;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率先建成一批一流专业,保障、支撑、优化、引领一流的传媒本科教育。

一流课程,对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积极实施“名课计划”。做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等的平衡;做到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优化;围绕精品慕课建设,积极建构中国传媒大学线上课程教育兵团,推进国内外大学的课程交流和学分互认,彰显作为一流大学的教育职责和使命当担。

一流师资,通过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和一流教师。积极实施名师培育工程,以精品课程、优质示范课程、双语课程等塑造名师,形成四级名师梯队。以机制激励名师培养,在评奖、评聘、薪酬、考核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建设具有一流的师德建设、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一流毕业生,以卓越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到毕业环节的设计和管理逐一完善优化;结合创新创业,创新多元的具有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素质、精专业、强能力、厚底蕴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一流毕业生。

3.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创新教务处内设机构的调整,突出本科教学的改革。成立专业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科,旗帜鲜明地以专业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任务,进而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毕业生。成立课程与教材建设科,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和通识课程建设,强化经典教材建设等,打造一流课程和经典教材。成立线上教学科,强化教务处信息化建设、慕课等线上课程开发和建设、基于未来虚拟空间学习的网上学习系统建构与虚拟教学资源拓展等,打造一流课程和一流教师。成立辅修与教学拓展科,培养复合交叉型人才,加强国内外学校学分认证的探索,提升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奖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打造一流教师、服务一流毕业生。在挂靠单位招办成立优质生源科,主要负责招生制度改革、负责一流生源争夺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等。

创新学校相关部门设置。将学科办和规划办合并成立学科建设与规划处,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强化学校战略规划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机构体制改革。深化教管评分离,成立质量评估与督导处,使职责区分,教务处更聚焦本科教学。成立实验设备与管理处,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内部科室和外部职能部门进行合理而富有前沿思维的设置,明确职责,内外赋能,形成动态调整和协同育人机制,保障了本科专业建设向本科教学建设提升、本科教学建设向本科教育建设的提升。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