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山東財政PPP採風第一站是沂源縣。在這裏,大衆日報·新銳大衆記者採訪了沂源縣利用PPP融資模式、盤活存量資產、委託運營的縣污水處理項目。

據山東省財政廳的人士介紹,早在2014年,國家正式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融資模式解決地方政府基礎設施融資難問題,這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門-私人企業-合作),這是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特別是歐洲流行起來的新型融資模式。

國內引進PPP融資模式後,沂源縣委、縣政府決策者大膽嘗試。沂源縣財政局牽頭經過多方論證,2016年7月,沂源縣政府與山東水務發展集團簽訂了沂源縣污水處理委託運營TOT合同,將日處理污水能力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30年特許經營權轉讓給山東水務集團。

TOT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熱詞,也屬於舶來品: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轉讓-經營-轉讓。沂源縣污水處理廠原來是一家政府所屬正科級事業單位,成立於2000年。一直以來都是採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從2010年以來,收取的污水處理費遠遠不能滿足污水處理支出的需要,每年近1000萬元的財政補貼成爲沂源縣巨大的財政負擔。

沂源縣財政局負責人在記者採訪時透露,沂源縣簽訂污水處理TOT項目合同書後,就特許經營權、資產移交、違約責任、終止補償等內容進行約定。山東水務發展集團在沂源縣設立項目公司,連片運營整治污水處理設施,收取污水處理服務費,提供污水處理服務,在特許經營期屆滿後將項目設施無償移交給沂源縣政府。

沂源縣污水處理項目一次性獲得特許經營權轉讓價款2億元,資金全部由政府統籌用於教育大班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迫切需要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在這方面,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張瑩瑩深有感觸,到2018年年底,他們通過資金投入,首先解決了高年級55人以上大班額問題,獲得社會各界的讚許。

目前,沂源縣有效解決了城區近20萬人的生活污水處理和44家企業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沿岸6個鄉鎮20多萬畝果園受益。該項目的成功運作極大地提高了沂源縣運作PPP融資模式的能力。截至目前已經進入國家PPP項目庫的項目共有5個,總投資31億元。其中沂源經濟開發區供水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被列爲財政部第三批示範項目,用足用活了國家政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