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兩場球賽引起億萬中國人的強烈情緒:一是中國男籃輸給尼日利亞,一是男足國奧輸給越南。那麼多人因爲球賽失利憤怒、悲傷、失望,很多男人淚流滿面。男足完了嗎?男籃也完了嗎?

在我看來,只要還有淚水,還有怒火,就還有希望。

不抱希望,就無所謂失望。儘管中國男足那麼多次令人失望,球迷一次一次調低希望的標準,一次一次賭咒發誓再不看國足,但在希望的層層灰燼中,總是儲藏着沒有完全熄滅的火星,等待着一下次被點燃。對男足,現在又加上男籃,我們太期待一場勝利了,就像大旱了幾個月已經乾裂的土地,期待一場磅礴的大雨。每一次恥辱的失敗,一方面令人失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一分國人對下一次勝利的期待。

某種程度上,國人對足球、籃球項目上注入了體育之外的情感,使得籃球足球的國際比賽非同一般。屈辱的近代史,給中國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集體記憶,被損害的國民自信心,修復起來需要不短的時間。國人需要在各個領域對西方強國的追趕、超越和勝利,來逐步建構我們的大國自信心,這其中就包括競技體育。

在奧運賽場上,我們已經拿了那麼多金牌。然而還不夠。我們仍想要在西方人的優勢項目中取得勝利,證明外國人行,我們也行,而且更行。比如足球,比如網球,比如籃球。在不少國人眼中,乒乓球稱霸世界那麼多年,其分量甚至抵不上中國男足在世界盃賽場的一粒進球。可是我們的期待越迫切,男足的表現就越令人沮喪。我們對足球等項目的超常關注,一方面是足球項目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動力,另一方面也構成了非體育因素的某種干擾,讓足球表現得像扶不起來的阿斗。

其實,今天的中國人已經不需要足球賽場的勝利,來證明我們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各領域取得的成績堪稱奇蹟,獲得世界普遍認可。中國人的自信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足球或者籃球強了,當然錦上添花;如果不行,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要意識到,無論中國將來有多強大,也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是拔尖的。人類歷史上從來哪個超級大國做到了這一點,都會有自己的弱項。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因爲多元而多彩。

事務都是辯證的。正是中國人這種不甘人後的進取精神,推動着中國不斷創造發展奇蹟。我們的淚水和怒火,飽含着不甘和對勝利的渴望。遠動員在賽場上的拼搏,往往會贏得億萬人的尊敬,這是對拼搏精神的致敬。現在,越來越多的國人,能接受輸球,但不能接受球員在賽場上喪失拼搏精神,這恰恰對競技體育最大奧義的至深領悟。

哀莫大於心死。罵也是一種關注。體育賽事的生命力,來源於大衆的關注。只要這個生命力還在,總會有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不期而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