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我的故乡是鲁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有100多户,300多人口。从我记事开始,村子的人口就这么多。村里虽有三个姓氏,但人们相处和睦,村风淳朴,犹如一个大家庭。我记得小时候,谁家的鸡走失了,谁家的农具在地里丢失了,大人就在旁晚的时间站到房顶上高声大喊:“我的白芦花鸡迷糊到谁家了?”或是“我的铁锨在北洼掉了,有拾到的吧?”。村子就两条街,四条巷子,家家屋檐相接,集聚而住,声音马上就可传遍全村,不用多长的时间,就有乡亲把鸡或铁锨送到失主家里。乡亲们之家也没有多少过度的客套,更多是一种默契和心照不宣。可是最近几年来,故乡那种人来人往、互相照应、热热闹闹的氛围没有了,街上不见几个行人,不少房屋房破旧不堪。村庄越来越凋零冷清,成了“空心村”。

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去年秋末拍摄的照片,大街上几乎不见人影。

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村中心的房子已经破烂不堪,有的自然倒塌,也早已没有人居住。

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几个老人零星地分布在巷子里,经常回忆村子里人来人往的热闹时候。

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像这种闲置的院落,村里随处可见。

故乡已成”空心村”,我的乡愁去哪里安放?

空荡的老宅里,只有“燕子归来寻旧巢”。

“空心村”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村里中心的住房基本上自然倒掉了,残砖碎瓦,一片狼藉。乡亲们多去沿路建房或者到县城买房了。再一个意思是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就是位数不多的蹒跚人和几个孩子。

有句话说的好:要让人们记得山,记得水,记得住乡愁。可眼前的故乡成了如此模样,乡愁去哪里安放哪?故乡的现状可以说是不少农村的缩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较好的解决“空心村“现象,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好农村土地,让村庄回归“人气”,成为人们安放乡愁的精神家园,应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