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我的故鄉是魯北平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莊,有100多戶,300多人口。從我記事開始,村子的人口就這麼多。村裏雖有三個姓氏,但人們相處和睦,村風淳樸,猶如一個大家庭。我記得小時候,誰家的雞走失了,誰家的農具在地裏丟失了,大人就在旁晚的時間站到房頂上高聲大喊:“我的白蘆花雞迷糊到誰家了?”或是“我的鐵鍁在北窪掉了,有拾到的吧?”。村子就兩條街,四條巷子,家家屋檐相接,集聚而住,聲音馬上就可傳遍全村,不用多長的時間,就有鄉親把雞或鐵鍁送到失主家裏。鄉親們之家也沒有多少過度的客套,更多是一種默契和心照不宣。可是最近幾年來,故鄉那種人來人往、互相照應、熱熱鬧鬧的氛圍沒有了,街上不見幾個行人,不少房屋房破舊不堪。村莊越來越凋零冷清,成了“空心村”。

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去年秋末拍攝的照片,大街上幾乎不見人影。

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村中心的房子已經破爛不堪,有的自然倒塌,也早已沒有人居住。

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幾個老人零星地分佈在巷子裏,經常回憶村子裏人來人往的熱鬧時候。

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像這種閒置的院落,村裏隨處可見。

故鄉已成”空心村”,我的鄉愁去哪裏安放?

空蕩的老宅裏,只有“燕子歸來尋舊巢”。

“空心村”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村裏中心的住房基本上自然倒掉了,殘磚碎瓦,一片狼藉。鄉親們多去沿路建房或者到縣城買房了。再一個意思是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就是位數不多的蹣跚人和幾個孩子。

有句話說的好:要讓人們記得山,記得水,記得住鄉愁。可眼前的故鄉成了如此模樣,鄉愁去哪裏安放哪?故鄉的現狀可以說是不少農村的縮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如何較好的解決“空心村“現象,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好農村土地,讓村莊迴歸“人氣”,成爲人們安放鄉愁的精神家園,應是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