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是一本書信集。是傅雷夫婦和他的兒子及兒媳之間的一本通信集。正是因爲這本書信體著作,傅雷被稱爲教育家。

我爲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其人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號怒庵,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下沙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航頭鎮),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爲會員。其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爲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爲英語教師。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我爲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傅雷先生爲人坦蕩,稟性剛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紅衛兵抄家,又受到連續四天三夜批鬥,罰跪、戴高帽等各種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謂“反黨罪證”(一面小鏡子和一張褪色的蔣介石舊畫報)。1966年9月3日凌晨,憤而離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藥,悲壯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縊身亡。

《傅雷家書》:教育的範本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多數是傅雷和傅聰之間的書信,也包括了少部分母親和傅聰之間的書信以及傅雷夫婦和兒媳彌拉之間的書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着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

傅雷以每個月兩到三封書信的頻率,和遠方的兒子保留着這種血肉親情聯繫,直到生命終結,十幾年未曾中斷。就憑這份毅力,就是令人欽佩的。

從書信的內容來看,涵蓋範圍是非常廣的。其中藝術、道德和人生價值方面佔了非常大的篇幅,然後就是情感和日常生活方面,甚至包括理財,休息和生孩子這些家長裏短。這些書信的目的和意義,正如傅雷在1961年的一份書信中指出,“一是使其進步,二是增進其幸福。” 我們不得不說,這正是教育目標的精髓。

傅雷自己是藝術評論家,而傅聰又是鋼琴家,他們討論的範圍不僅涉及到音樂,也廣泛涉及到文學,美術等諸多藝術領域,處處體現了傅雷深厚的藝術素養和造詣。他對兒子的期待是很深的,因此不遺餘力的予以指導和鞭笞,但同時又苦口婆心的規勸兒子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體現出一份深深的父愛之情。

我爲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書信中還體現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對自己人格的堅守,以及對中國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的信仰。並希望把這份堅守傳輸給兒子。傅雷並不掩飾自己對陶淵明的喜愛,他教導兒子視財富爲浮雲。但同時,傅雷並不是一個迂腐之人,他教導他兒子好好理財,不致陷入困頓。一方面有理想化的情操,一方面又有務實的生活態度。

傅雷極爲重視人的價值。他不僅欣賞中國的人文精神,對希臘的人文精神也非常讚賞。歐洲的文藝復興就是要從神權迴歸到希臘的人文傳統,體現人的價值。傅雷對藝術的這種態度,其實也就是他對人和人類的態度。是他人格和精神的重要部分。這個我們不僅可以從傅雷的《世界名美術名作二十講》中可以看到,從這些家書中也可以處處體會到。

當我們不斷的讀這些書信的時候,我們是能夠感受到傅雷的那種深深的孤獨之感的。傅雷在書信中多次流露出,讀到兒子回信的喜悅之情,以及兒子不及時回信的失望之情,甚至直截了當的說,讀兒子的回信是他的最大慰藉。這不僅是親情相隔使然,也是他的性格和命運使然,更是那個時代使然。

書中傳達的意義和教育理念

這部書信集在1981年首次出版時,成爲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傅雷家書也屢次增訂,一版再版,暢銷不衰。這件事情傳達的意義,和書信本身傳達的意義,是相近的,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建設。這個意義直到今天,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顯得更爲迫切。也許,對中國文化中優秀部分的承續,以及對人的精神和價值的肯定和重視,可以爲這個精神家園提供一份參照。

傅雷在書信中體現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他談到的,增進一個人的成長和幸福,確實是切中了教育的要害了。他對兒子的指導,其實也是以朋友的方式進行,這比過去中國幾千年來的威權方式已經進步很多了。和子女相處如朋友,不正是卓越的親子之道嗎?

我爲什麼向你推薦《傅雷家書》

其實真正讓我動容的,是傅雷在書信這個行爲中,體現的一種深深的父愛。如果中國的父親們能承繼這份父愛,這份責任,就已經是中國教育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了。

傅雷在書信中也體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對藝術和人生探索的孜孜不倦。對於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教育,也是意義深刻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