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金錢實際價值的概念不清,過多的依賴環境,常常會讓我們犯經典的決策錯誤。依賴於局部環境進行價值分析會讓我們自然的將金錢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選擇題。

假設你要買一個電吹風。爲了用最優惠的價格買到最心儀的品牌,你貨比三家,跑了一整天。傍晚時,終於在A商場找到了一款合適的電吹風,價格是200元。這時,你想起來在B商場,這款電吹風的價格是150元。請問,精疲力盡的你會再開二十分鐘的車趕到B商場去購買嗎?如果你要買的是一臺筆記本電腦呢?奔波了一天的你找到了一款心儀的電腦,價格是4550元。B商場的賣價同樣低50元,是4500元。請問,你會再開二十分鐘的車去B商場嗎?

B商場的電吹風相當於打了7.5折。相信一大半人爲了省錢,都會選擇拖着疲憊的身體,去那家便宜的商場購買。可是,這五十元的差價對於電腦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爲了一個零頭再奔波一趟顯得非常不值得了,大多數人會直接在A商場購買電腦。

處於貧困中的人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爲了弄明白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選擇了一個慈善機構做了同樣的測試。需要社會援助的低收入人羣給出的答案是什麼呢?

73%的人表示願意去B商場購買便宜的電吹風。意想不到的是,在面對4550元的電腦時,願意去B商場的人反而上升到了87%。

同樣的50元錢,爲什麼普通人和窮人的反應相差這麼多?因爲普通人和貧困人羣衡量價值的方式是不同的。

金錢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普通人真的瞭解金錢的實際價值嗎?當你進行了一次週末大采購,提着滿滿三袋商品回家時,能想得起來剛剛買的那管牙膏的價格嗎?越是富裕的人越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有些人甚至連自己一共花了多少錢都記不清。

可是低收入的消費者對錢不會這樣漫不經心。貧窮讓他們學會珍視每一分錢,反覆計算最有利的購買策略。每個窮人都是金錢價值方面的專家。因爲反覆的思考和練習,金錢的價值已經內化成爲刻在他們心中的一把尺。電吹風的50元和電腦的50元具有相同的價值,都值得爲了它再跑一趟。

認知具有高度的相對性。黑暗的山洞裏,一根蠟燭會顯得特別明亮。但如果這根蠟燭被放在陽光明媚的咖啡廳裏,我們大概根本察覺不到它的光芒。對金錢的判斷也是如此。需求不足的壓力迫使窮人一刻不停的關注金錢,他們對金錢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受外界環境干擾的內化標準。而不具備這類專業技能的普通人只能根據背景環境的信息,大概的判斷金錢的價值。所以普通人不願意爲一臺電吹風多付50元,卻不會在乎爲一臺電腦多付了50元。

節儉-虛幻的權衡

既然窮人的消費方式更加理智,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學習呢?。雖然沒有辦法內化金錢的標準,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比較基準啊。五十元可以相當於一頓午飯,或者三杯咖啡,或者工作一個鐘頭。有了衡量標準,我們是不是就能更清楚金錢和時間的價值,變得更加節儉了呢?

非常遺憾,這個假設並不成立。節儉對我們來說只是保證富餘的一種責任感。它和真正的權衡截然不同。五十元也許是相當於你的一頓午飯,但你並不會因爲多花了50元,第二天中午就不喫了。同樣的,你也不會因爲多花了50元自動加班一小時。這種我們自以爲的標準和權衡,都是虛幻的。資源充裕條件下的人不需要爲了一件東西而放棄另一件東西,因此也很難體會到金錢的真正價值。

那些年,我們犯過的經濟學錯誤

對金錢實際價值的概念不清,過多的依賴環境,常常會讓我們犯經典的決策錯誤。

心理賬戶

依賴於局部環境進行價值分析會讓我們自然的將金錢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交通費有交通費的賬戶,餐飲費有餐飲費的賬戶。汽油漲價時,我們會少開車以節省開支,但不會想到通購買更便宜的散裝蔬菜來省錢。我們用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平等的金錢,因爲金錢按照它的實際用途被劃分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裏。真正的窮人是不太會表現出這種行爲的。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我們通過一個實際案例來進行說明:

假設你手頭上有音樂節的通票,可以觀看全部的八場演唱會。單場演唱會的價格是300元,而通票是1600元。算下來,擁有通票的你爲每一場演唱花費200元。現在,音樂節即將結束。壓軸的那一場演唱會來了很多重量級嘉賓,門票價格已經被炒到了800元。請問,這場壓軸演唱會的觀賞成本是多少?

經濟學的正確答案是800元。因爲如果你不去看演唱會,而是把這張票賣掉,你會得到800元錢。這就是機會成本的真正價值。

但是經濟寬裕的普通人不會這樣思考問題。他們會覺得答案是200元,因爲他們爲這張票實際支付了200元。有些人甚至會認爲是0元,因爲門票的費用已經支付過了。不光是我們普通人,很多的經濟學家甚至都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

這並不是一道複雜的算術題,機會成本對經濟學家們來說也不是什麼陌生的概念。爲什麼大家還是會給出錯誤的答案呢?因爲富餘!經濟寬裕的人不需要賣掉這張門票去換取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們自然不會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所以說,身陷貧窮會讓窮人比經濟學家更懂經濟學。

“理智”的窮人爲什麼依然走不出債務的泥潭?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既然窮人更理智,更懂得經濟學的原理,那他們爲什麼還是擺脫不了貧窮?普通人爲什麼常常在財務上犯錯,卻沒有陷入債務的泥潭?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美國車主貸款責任貸款中心頒佈了一份報告,2006年,全美共有23000多家工薪日貸款的分支機構。貸款人延期償付,積壓手續費等行爲產生的罰金爲這些機構帶來了每年高達35億美元的收入。

使用工薪日貸款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羣。他們爲了支付當月的各種賬單不得不求助於小額貸款機構。貸款雖然能夠暫時解決他們面臨的困境,卻會帶來高額的手續費和利息。這些手續費和利息最終會讓這些人深陷債務的泥潭,甚至不得不申請破產。

也許你會將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爲歸罪於窮人的目光短淺和財務知識的缺乏。可是,窮人真的不知道這種極端的貸款類型會讓他們的財務狀況更加惡化嗎?未必!

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比“窮人”更聰明。工作繁忙的人常常會因爲時間的緊迫而積壓工作。就像工薪日貸款的賬單一樣,積壓的工作早晚也會讓你支付額外的“費用”。當人們面臨資源缺乏時,會很自然的通過借用時間或金錢來應對突發事件,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總是習慣性的預支未來的利益,並過高地估計即刻的利益。這種現時偏見引發的短見在所有人身上都會出現。

借用的惡果

當今天的資源,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能在當下爲你帶來比未來更大的利益時,借用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可是對陷入稀缺狀態的人來說,借用會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在未來進一步的加劇稀缺。

這種現象爲什麼會發生?因爲稀缺會帶來管窺之見,讓我們只考慮眼前的危機,無視未來的風險。借用能夠很好的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緊急問題,貸款的好處實實在在的放在了我們的眼前。而貸款的成本,未來可能產生的更大危機統統被我們無視了。也許有一些人偶爾會考慮未來,但是思維的帶寬有限,明天的麻煩永遠沒有當下的麻煩顯得真實。眼前的窘迫也讓他們沒有能力去靜下心來好好規劃未來。

我們不應該簡單的用能力低下,自控能力差,缺乏時間管理的觀念等原因來解釋窮人的過度借貸和忙碌的人一直落後的工作進度。稀缺就像是一個漩渦,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它都會將人們拖入黑暗的深淵。

如何避免陷入借用的漩渦?

身處漩渦中心的人想要憑一己之力擺脫漩渦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時刻保持警惕,遠離那片危險的水域。怎樣才能保證自己一直處在安全水域呢?最明智的做法是重視未來,合理的規劃未來。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千萬不要忽略了那些重要卻並不緊急的事情。千萬不要忘記向前看,要學會利用提前給出的信息做好規劃。

很多人不願意在現在付出小小的努力去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整理辦公室或者按時去做身體檢查。當某一個意外事件瞬間剝奪你的全部注意力和心智資源時,平時因爲拖延而積累下的債務就會將你拖入漩渦,讓你付出代價。

短視並非智力問題,也不是個性問題。很多時候環境的力量是區區個人無法抗衡的。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時刻保持警醒,爲可能來臨的危機做好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