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此高的利息率吸引了大量的、不合格的兩類主體參與到這個市場,借款一方是走投無路或者準備跑路的個人或公司,放款一方是貪圖利息不計後果的投資者,許多在中間進行撮合的P2P平臺公司則索性退化成了“類傳銷”平臺,通過積累資金池提供高利貸放款,最終普惠金融變成了龐氏騙局,而更有一些明知是騙局的風投、私募卻試圖亂中逐利。但是,借貸平臺的紛紛倒閉、破產,並沒有消除包括中小民營企業在內的經濟主體的金融飢渴,銀行、債券、股票市場天然地偏好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城投公司,留給P2P平臺的不只是騙子和投機者,還有拿到了訂單、就差一筆啓動資金的小企業,還有傾向用手機終端處理一切經濟事務的年輕人,還有數不清的未被金融服務所覆蓋、但具有還款能力的農戶和鄉鎮企業。

網貸行業波瀾再起,先是紅嶺創投宣佈清盤,接着團貸網創始人投案自首

團貸網暴雷,突顯P2P本質應迴歸

團貸網暴雷,突顯P2P本質應迴歸

消息一出,讓人驚愕不已。所謂的上市公司背景、互金協會會員、多輪風投注資,0壞賬0逾期,在真相面前是那麼的不堪一擊。不過更讓人無語的是,在團貸網負責人投案自首之後,竟然還有人在平臺上出借。

2019年3月28日上午11點17分,東莞市公安局發佈《情況通報》,團貸網實控人唐軍、張林向東莞警方投案自首,警方已對唐軍、張林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並呼籲投資人依法報案。

我們縱觀金融,尤其是借貸,金融借貸的頻繁發生創造了天量的廣義貨幣供給,信貸資金像一股巨大的浪潮一般,先是流經了那些在基礎設施領域架橋修路的國有企業、城投公司,再向下流動到了在製造業領域嗷嗷待哺的民營企業,又向下流動到了買房消費的普通居民手中。對於借貸行爲向來保守的中國人,在短短几年時間裏就形成了“以貸款爲核心進行資產配置”的觀念,普通中國人距離市場最頂端的金融行業從未如此之近。

團貸網暴雷,突顯P2P本質應迴歸

從2012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P2P市場;至2018年,P2P市場累計成交量已經突破8萬億元。

金融領域裏集中了人類在經濟領域的智慧和創新,也集中了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投機。P2P最初是以普惠金融的概念立足於世的:要讓那些有資金需求的經濟主體在僵化的銀行系統之外獲取金融服務;同時要讓那些手中資金富餘的經濟主體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息回報。可是,隨着實踐的發展,以上兩個目標雙雙車頭倒轉、背道而馳。

團貸網暴雷,突顯P2P本質應迴歸

P2P本身理應是從事信息撮合服務,人們通過P2P而不通過銀行去借貸,唯一的理由在於通過銀行借貸仍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比如銀行授信要求的信用等級更高、需要辦理相關手續,更重要的是需要等待一定時間。而互聯網借貸則成本更低、更及時,但風險稍大,也就是說,互聯網借貸與銀行借貸的利率差額不會太大,甚至更低,這纔是普惠金融的本意。但反觀現存的P2P借貸平臺,有抵押物的借貸年息普遍超過8%,沒有抵押物的信用借貸有時高至民間合法借貸利率的上限,其間更發生了以尊嚴作爲抵押物的“裸貸風波”。

如此高的利息率吸引了大量的、不合格的兩類主體參與到這個市場,借款一方是走投無路或者準備跑路的個人或公司,放款一方是貪圖利息不計後果的投資者,許多在中間進行撮合的P2P平臺公司則索性退化成了“類傳銷”平臺,通過積累資金池提供高利貸放款,最終普惠金融變成了龐氏騙局,而更有一些明知是騙局的風投、私募卻試圖亂中逐利。

2015年以來P2P平臺頻繁爆雷,2015至2018年退出市場的P2P公司分別有1291家、1721家、723家、1279家,而當前正常運營的平臺數量僅有1021家。伴隨P2P大量倒臺的,是數以百萬計的普通投資者,他們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金融難民。

自2016年《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辦理辦法》出臺以來,許多從業者和研究者認爲P2P行業迎來了最後的冬天,到了2018年平臺倒閉的高峯期,更有“P2P行業已死”的說法。

但是,借貸平臺的紛紛倒閉、破產,並沒有消除包括中小民營企業在內的經濟主體的金融飢渴,銀行、債券、股票市場天然地偏好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城投公司,留給P2P平臺的不只是騙子和投機者,還有拿到了訂單、就差一筆啓動資金的小企業,還有傾向用手機終端處理一切經濟事務的年輕人,還有數不清的未被金融服務所覆蓋、但具有還款能力的農戶和鄉鎮企業。P2P公司當前的淘汰整合,不過爲那些能夠活下來的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P2P行業並未走到窮途末路的境地,但也並非從此柳暗花明,正確的態度是要在2019年抱着向死而生的覺悟。第一,要做到迴歸初心。關於P2P公司大量爆雷的原因,有人認爲源自宏觀政策的金融去槓桿,有人認爲源自互聯網借貸的加強監管,也有人認爲由於投資者買房等原因撤資擠兌。以上因素都是表面的,無論P2P公司是純粹信息撮合還是積累了資金池,無論是屬於民營系還是國資系,歸根結底,大量P2P公司背離了自己從事普惠金融的初心,也就無法去服務真正的市場空白,重新迴歸本心纔能有市場價值,纔不會日夜懼怕監管政策。

P2P公司在改進技術及服務水平的同時,還需要用價格競爭努力佔有市場。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消費信貸、交易借貸本身也將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無不將金融服務作爲未來的主營業務之一,P2P面臨着強大的競爭對手。除此之外,宏觀經濟政策正在試圖將廣義貨幣定向滴灌給小微企業,國企在改革、城投在轉型,傳統銀行服務的主體或會依次下沉。P2P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低交易成本和相對價格優勢。也唯有做到以上兩點,P2P公司才能向死而生,健康地活下去、發展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