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來稱譽或形容他人的知識淵博、才學高深。“學富五車”這個成語形容這個人讀過的書要用五輛車子來拉,僅僅聽上去有沒有感覺這個人好厲害的樣子。

那麼,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兩個成語的出處是哪裏?所謂的“五車”,到底又能裝下多少書?“才高八斗”的人又是誰呢?

“學富五車”成語出處

“學富五車”主要講的是戰國中期宋國人(今河南商丘)惠施的故事,最早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莊子·雜篇·天下》記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莊子與惠施)

惠施是戰國時期着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也是合縱抗秦的主要組織人和支持者。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句話是在批評惠施,說他會很多方術,雖然他寫的著作夠斡旋五國興衰,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

惠施當時所處時代爲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動盪不安,在此之前,知識掌握在貴族和史官的手裡,而隨着私人講學的興起,統治階級下層和民間人士都開始接觸到更多知識,私人藏書也隨之出現,學術氣氛空前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蘇秦)

除了惠施的“其書五車”之外,相傳合縱抗秦的另一位主要組織者蘇秦“有書數十篋”,他們學識淵博,知識儲備豐富,所以才能成爲一代辯客、一代外交家,“學富五車”這個成語也就應運而生了。

“五車”到底能裝下多少書?

首先我們要知道,直至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類文化的傳播才能更進一步。那麼戰國時期各大名家着書立說,主要是依靠什麼進行記錄的?

(竹簡)

竹簡始於周代,一直流行至東晉,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如老子、孔子、孟子、孫子等各大名家着書立說,其主要形式就是竹簡,也就是用竹片或木片作爲資訊載體。

竹片又叫“簡”或“策”,木片又叫“方”或“犢”。

所以,惠施的“五車”書,按照當時的交通工具和文字載體來看,就是用5輛牛車或馬車拉着的竹簡,看着不少,其實竹簡相當佔地方,換算成現代紙質書籍,這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大概連精裝版的《古文觀止》也裝不完。照這麼個演算法,咱們隨便一個人都是學富幾十、上百車的嗎?

“學富五車”的今天

後代人民常用“五車”、“惠車”等來表示對有識之士的讚揚。如王安石《贈外孫》“年小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中,就用“學五車”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不過,“學富五車”除了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學問之外,細細思考,其實也反映了戰國時期文化傳播手段的匱乏,畢竟竹簡不論是運輸還是保存都是相當不容易的呀。

“才高八斗”出處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成語來源於南朝.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南朝宋國大詩人謝靈運曾經說過:“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劃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

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爲“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才有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詩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這個典故。

猜你喜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