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災害發生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並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滑坡表層修建的池塘或水田突然乾枯,井水位突然變化等異常現象,說明滑坡體上出現了深度較大的拉張裂縫,並且水體滲入滑坡體後,加劇了變形滑動,可能發生整體滑動。

今日瓊中客戶端下載

今年第14號颱風“劍魚”

從孕育、生成、減弱到撤編

以及殘餘雲系和輻合帶影響

9月1日08時至4日17時

海南共192個鄉鎮(區)雨量

超過100毫米

77個鄉鎮(區)雨量超過200毫米

瓊中、屯昌、瓊海、定安、萬寧

和五指山6個市縣

共有33個鄉鎮(區)雨量超過300毫米

瓊中、屯昌、瓊海和定安4個市縣

共有10個鄉鎮(區)雨量超過400毫米

最大爲瓊中縣黎母山鎮 509.5毫米

海南山川河流已經飽和

降雨卻仍在持續

地質災害隱患加劇

小編奉上以下地災知識寶典

地質災害的概念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爲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

就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爲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爲地質災害。

就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後者如地裂縫、地面塌陷。

主要類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爲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險情和災情分級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爲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Ⅰ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爲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爲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Ⅱ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爲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爲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爲中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爲中型地質災害災情。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Ⅳ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爲小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爲小型地質災害災情。

臨災前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數天、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質災害防範的基本常識,及時撲捉前兆,迅速採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員傷亡。

滑坡前兆1、滑坡前緣土體突然強烈上隆鼓脹

這是滑坡向前推擠的明顯跡象,表明即將發生較爲深層的整體滑動,滑坡規模也較大,具有整體滑動的特徵。通常伴隨前緣建築物的強烈擠壓變形,甚至錯斷。

2、滑坡前緣突然出現局部滑坍

這種情況可能會使滑坡失去支撐而即將發生整體滑動,但是,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穩。應該及時報告主管部門,及時查看滑坡前後緣和兩側的變形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3、滑坡前緣泉水流量突然異常

滑坡前緣坡腳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湧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乾枯、井水位突然變化等異常現象。說明滑坡體變形滑動強烈,可能發生整體滑動。

4、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乾涸

滑坡表層修建的池塘或水田突然乾枯,井水位突然變化等異常現象,說明滑坡體上出現了深度較大的拉張裂縫,並且水體滲入滑坡體後,加劇了變形滑動,可能發生整體滑動。

5、滑坡前緣突然出現規律排列的裂縫

滑坡前部,甚至中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時,表明滑坡體向前推擠受到阻礙,已經進入臨滑狀態。

6、滑坡後緣突然出現明顯的弧形裂縫

地面裂縫的出現,說明山坡已經處於不穩定狀態。弧形張開裂縫和水平扭動裂縫圈閉的範圍,就是可能發生滑坡的範圍。滑坡後緣的裂縫急速擴展,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7、簡易觀測數據突然變化

滑坡體裂縫或變形觀測數據突然增大或減小,說明出現了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明顯的臨滑跡象。

8、動物異常、樹木傾斜。

滑坡示意圖

巖質滑坡示意圖

土質滑坡示意圖

順層滑坡示意圖

崩塌前兆1、危巖體下部突然出現壓裂

在崖下突然出現岩石壓裂、擠出、脫落或射出,通常伴隨有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聲響,這種跡象表明可能發生崩塌。

2、動物出現異常現象

豬、牛、雞、狗等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將來臨。

崩塌示意圖

泥石流前兆

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有較多柴草、樹木,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的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還有輕微震動感。

泥石流示意圖

坡面形泥石流

溝谷形泥石流

臨災處置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纔想起避災,而是要提前有所準備,“有備”,才能“無患”,躲避地質災害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1、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

在危險區之外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爲避災的臨時用地。要把地質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從危險區又遷到另一處地質災害危險區內。

2、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

通過實地踏勘選擇好轉移路線,轉移路線要儘量少穿越危險區,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約定好撤離信號(如廣播、敲鑼、擊鼓、吹號等),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3、落實公佈責任人

要事先落實並公佈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總負責人,以及疏散撤離、救護搶險、生活保障等各項具體工作的負責人。通過村民大會、有線廣播等辦法,對擬訂的避災措施進行廣泛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必要時還應組織模擬演習,以檢驗避災措施的實用性,針對發現的問題,對方案進行完善。

4、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

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電筒和常用藥品等,應提前做好準備。

5、其它

地質災害大多發生在雨季,特別是夜晚夜深入睡時造成的損失更大。因此,暴雨期間,夜晚不要在高危險區內留宿。

山體滑坡發生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向滑坡體兩側跑。泥石流發生時,不要沿泥石流溝跑,應向溝岸兩側山坡跑。

人員應立即撤離,不要貪戀財物。

災後應急自救

地質災害發生後,專業救災隊伍未到之前,應即時採取必要的避災措施。

1、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當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2、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儘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儘快開展救援。

3、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發生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並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4、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瞭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將有暴雨發生,應該儘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建立防災應急預案,制定專門的人員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5、有組織地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的人

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瞭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儘快組織人員進行查找搜尋。

簡易治理方法1、開挖排水和截水溝將地表水引出危險區

雨水是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可以根據現場情況,迅速開挖排水或截水溝渠,將流入危險內區的地表雨水堵截在外或將滑坡、崩塌區內的地表水體引出區外。

2、及時封堵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滲入

滑坡後緣出現裂縫時,應及時進行回填或封堵處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滲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鋪蓋,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閉,也可利用混泥土預製蓋板遮蓋。

3、利用重物反壓坡腳減緩滑坡的滑動

當山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起和推擠時,表明滑坡即將滑動。這時應該儘快在前緣堆積砂石壓腳,抑制滑坡的繼續發展,爲財產轉移和滑坡的綜合治理贏得時間。在坡腳鼓起部位堆壓沙袋或塊石,可以減緩滑坡的滑動。

4、在後緣實施簡易的減載工程

當滑坡仍在變形滑動時,可以在滑坡後緣拆除危房,設置清除部份土石,以減輕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體穩定性。清除的土石可堆放於滑坡前緣,達到壓腳的效果。

羣測羣防基本概念

“羣測羣防”是指廣大基層幹部羣衆直接參與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和預防,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災體變形、活動信息,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種防災減災手段。

羣測羣防的做法1、選點定人明責任

選點,選擇具有代表的隱患點,作爲監測預警對象。

定人,在自然資源部門的指導下,以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爲主要對象,選擇責任心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作爲災害隱患點的骨幹監測員。

明責任,對骨幹監測人員,有明確的責任和分工,一項一項落實到人。

2、宣傳普及帶培訓

組織涉災村民召開地質災害防治會議,觀看地災防治專題片,發放普及型地災防治資料,對選定的骨幹監測人員,進行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前兆特徵、報警、緊急疏散等方面的培訓,使監測預報工作做到位。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普及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通過宣傳、培訓,增強羣衆地質災害防禦知識,提高自救能力,並積極主動配合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展開,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3、三項制度詳指定

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值班制度,明確值班地點、聯繫電話,保障通訊24小時暢通,領導帶班。

險情巡查制度。經常巡查隱患點變化情況,強降雨期應24小時進行險情巡查,主要觀測地面開裂、土體蠕動、樹幹傾斜、山洪暴漲、動物異常、地響等災害前兆,同時對點上設置的簡易觀測裝置木樁或鋼釘定期進行觀測記錄,一旦發現前兆或異常情況,立即報警、馬上轉移羣衆至安全地帶。

災情速報制度。巡查過程中如發現前兆或異常,在第一時間報警,迅速轉移羣衆,並儘快將緊急情況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

4、三條措施要保證

簡易觀測措施。在被監測地災點敏感變化部位,地面開裂的兩側採用鋼捲尺進行裂距觀測並做好記錄,爲地災發展趨勢觀測預報和防治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災前報警措施。災害前兆或緊急情況出現後,處於臨災狀態時,由報警人不斷敲鑼鳴警。

緊急避讓措施。緊急情況出現後,按預先計劃有條不紊地把涉災居民、財產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5、開展地質災害普查,查清災點

政府應發動羣衆,發揮羣衆的力量,積極開展隱患點排查,查清轄區地質災害的分佈及發育狀況,尤其是人口聚集區。而羣衆在種地、放羊、割草時發現隱患點,應立即向政府報告,以便採取防範措施。

6、編制應急預案,發放“兩卡”

明確組織指揮機構,摸清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制定巡查具體要求;

明確臨災搶險救災措施,明確應急搶險隊伍人員名單和聯繫電話,明確誘發因素、危害人員及財產數、預警方式,以及監測責任人、撤離負責人及撤離路線等。“兩卡”應落實到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並向村民詳細解釋。

7、明確獎懲措施

對在防災避災工作中做出重大成績的個人,應予以獎勵;對粗心大意、不負責的人員追究責任。

來源:海南應急管理

瓊中宣傳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