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不仅有张瑞敏,还有丁建生,前者缔造了海尔帝国,后者则重生了万华化学。

题注:万华化学是笔者很熟悉地一家化学公司,以前从事外贸的时候,经常走它家的货。从与客户打交道的角度看,这是一家很能让自己感受到骄傲的公司。毕竟大部分的外销产品,都只是Made In China。尤其是在当今毛衣战的阴影下,更加凸显。

(本文为了照顾移动阅读,多用横图,还请谅解!)

图像来源于宁波展览厅留影摄像机

每天在下班的路上,你都会摸着汽车的方向盘,推下档把,然后坐在舒适的座椅上,用套着软壳的手机导航时,这都会用到万华的产品。既然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它的产品,为什么还不会被待见呢?闲话少叙,就来正式的聊聊万华。

— 1 —

万华简述

在大化工行业领域,这绝对是一家巨头,一个是继德国Basf、Bayer、大不列颠ICI、老美Dow、太阳国三井后第六个掌握MDI制造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生产MDI的企业。而且在一番努力之后,成功地并购了前国际对手,直接把产品销售在竞争对手的老家。很牛吗?还有更牛的。它拥有自己的码头、水厂、电厂,以及其他强大的配套企业。甚至还开办了一家商品交易中心,利用自己用量大的优势来把控上游原料。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尽量的避免可变的外界因素来晃动这艘企业巨轮。可是,在这片如汪洋般的市场上,要是做到一点都不晃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最近的它在这次市场波动中,不仅晃,还厉害的很。

公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其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95亿元、301亿元、53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亿元、36.8亿元、107.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别为46亿元、73亿元、102亿元;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13%、31.08%、39.7%;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1.69%、15.11%、25.05%。这样的成绩,放在队列里面肯定是不差的,毕竟恒瑞医药2017年的销售净利润也才23.8%,让众人仰望的茅台是49.82%。而且自公司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18次,总金额约为139亿元。只可惜,它是个化工股。直接面临的就是估值不高,然后是飘忽不定又不知何时结束和开始的周期,最后是直接带给行业地震的环保。

其实这次市场的波动还并没有给它带来多大的晃动,就算是在毛衣战的阴影下,与沪深300也是相反而行。足见其强大的魅力。而压死骆驼的往往只需要一根稻草。就比如三季度报表,出来的时候,先被机构抛弃,再被韭菜抛弃。可谓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中的悲惨孩子。为什么呢?原因是三季度报表公布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22.01%。而应声下跌的股价,可就不止这么惨了。

画风如此 ▼

图表来源:Wind

— 2 —

万华简史

1978年,为了解决当时大家穿鞋的需求,老前辈们决定从日本引进只有60年代水准的合成革项目,设备总花费相当于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4‰。然而花了这么多钱,也就是年产1万吨的MDI装置(17年底产能204万吨)。

1980年3月28日,烟台合成革厂破土动工,开始建设。

1983年1月17日,装置开始投料,代表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由于未掌握核心技术,十年内未投产)。

1994年6月18日,靠自主研发之路投产之后开始进行MDI改造工程,并于次年达到年产一万吨的水平。

1996年3月8日,1.5万吨MDI设备试产成功,标志着完全掌握了整个生产MDI的技术,打破了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

1998年12月20日,更名为烟台万华聚氨酯公司。

2000年,面临着自身产能不足,国内市场崛起,国际巨头倾销的时候,有关部门开始反倾销立案,这是加入WTO之后塑料行业的第一起反倾销案,意义深远。

2001年1月5日,烟台万华流通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先改制后上市的企业。而且MDI的产能由先前的1.5万吨,扩产至8万吨。

2002年10月至11月,产能扩至10万吨。

2003年8月8日,宁波大榭岛上年产16万吨的装置开始建设。

2008年10月29日,宁波大榭岛上二期项目即年产30万吨的装置及配套项目开始建设。

2009年,开始生产HDI和HMDI产品。

2011年,第五代生产技术成功在烟台、宁波三套装置上应用成功,总产能从80万吨/年直接提高至124万吨/年,而且单位能耗下降30%以上。

2011年1月31日,花费12.6亿欧元成功并购了匈牙利博苏化学,从此有了海外生产基地。

2012年8月, 延伸丙烯酸产业链,SAP产品试车成功。

2012年11月,TPU单月产能首次突破2800吨。

2013年6月6日,改名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名字。

2013年11月30日,IPN试车成功,标志着IP-IPN-IPDA-IPDI产业链全线贯通,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家掌握异佛尔酮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

2013年12月,HCl氧化装置试车成功。

2013年12月30日,万华容威(宁波)年产4万吨三期单体聚醚装置建成。

2014年8月28日,水性装置试车成功,使万华在水性树脂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

2014年10月16日,与中石化签署LPG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主要上游原料有了把控。

2015年7月,新戊二醇试车成功。

2015年8月18日,PO/AE一体化项目全线投产。

2018年1月24日,烟台工业园PC一期7万吨装置,试车成功。

... ...

烟台工业园TDI项目30万吨。

烟台工业园PMMA项目8万吨 。

烟台工业园MMA项目5万吨 。

烟台工业园PC二期13万吨 。

烟台+宁波MDI项目80万吨。

... ...

万华化学国内公司概览图,可横屏食用 ▼

除国内公司外,万华在海外公司的代表为BC,也就是博苏化学,有24万吨/年MDI和25万吨/年TDI的产能,位居2017年年报主要销售客户第一名。此外,遍布世界主要国家都有销售公司,感兴趣的,可以从脸书上搜搜WANHUA。最有味道的叫老固。

从简史上可以看出一路走来的万华,从一个十年不投产的“小微”企业,走到了2017年中国500强的第211位。真可谓是来头不小,但路途坎坷,等历经风雨之后,也算是初见彩虹。靠的是什么?是扎实的产品质量,丰富的产品线,和上下贯通的产业链。

— 3 —

简述产品

笔者看了很多帖子和论坛,里面的留言大都表示出都对万华的产品感到头疼,实在是难以理清。很正常,要是突然把这些产品给一个专业学化学的看,估计也得晕半天,毕竟产品线较长且相互交错。比如下面万华年报上的产品流程图。

万华产品一 ▼

图表来源:万华化学2017年年报

万华产品二 ▼

图表来源:万华化学2017年年报

万华产品三之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 ▼

学历史的可能直接去炒古董了,估计比炒股省钱(心)些

笔者先按照年报上提供的内容来简述下,万华化学是主要从事聚氨酯(MDI、 TDI、多元醇),丙烯及其下游丙烯酸、环氧丙烷等系列石化产品,还有 SAP、 TPU、 PC、 PMMA、有机胺、 ADI、水性涂料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上面的简述对于不是专业人士来说的话,理解清楚确实有点困难。接下来,把难度稍微降低一点。插一句,不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朋友,大多都是很难或者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研报。既然不好接触,那咱们就从万华的官网来切入。

万华化学事业部及子公司的产品简述 ▼

比起一些其他化工企业,万华化学的产品确实有点多。如果你看了上面的简易说明,还是不太理解的话。那我们再把难度降低一点。大家都知道现代的生活离不开汽车、冰箱、沙发、涂料、胶黏剂等等。而这些东西,大都是由高分子(塑料)+ 金属制造而成的。可见,塑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了,其中,聚氨酯是继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之后的“第五大塑料”,凸显其重要性。当年掌握生产技术的公司,对配方、工艺等资料都是严格保密的。烟台合成革厂在80年代花巨资从日本引进只有60年代技术路线的时候,还要保证投产后十年内不能在国际市场进行销售。

抱歉,一下子扯多了,言归正传。万华化学有三大产品线,来简单看下。

一,聚氨酯(MDI、 TDI、多元醇)。

二,丙烯及其下游丙烯酸、环氧丙烷等系列石化产品。

三、SAP、 TPU、 PC、 PMMA、有机胺、 ADI、水性涂料等精细化学品。

万华化学三大产品线 ▼

各位看官,图读完了吗?这应该算是极简版了。从产品上,不难看出万华化学是以MDI 为起点发展起来的,逐步扩大的产品也都是围绕着MDI来进行。从扩大产量规模和延伸上下游来深挖自己的护城河,并在此过程中,大量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套打法,是很专业的,毕竟只有专注才能专业。不像其他一些企业,卖牛肉的转向殡葬,做电子的转向教育,五花八门,都寻求在并购中完成业绩承诺或者保壳,可结果呢,往往是事与愿违。想想两个字母ST,竟让多少企业走向了不归路。而且往往并不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大,只是自身没有在发展中寻求变革和积蓄力量。

当然,市场的竞争始终都是很残酷的,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即使是再大的企业,如果不把握住先机,不能主动的去配合市场的发展,结果不言而喻。

— 4 —

市场竞争

制造MDI是门看家的技术,封锁的很死。所以这个行业的玩家实在是太少了,而且都很专业。比如,巴斯夫、拜耳等,都是国际化工巨头,毛利低于三十的业务,可能直接会被砍掉。万华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在已经瓜分好的市场中抢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份额,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毛衣战的阴影下,把握核心技术,才能方显出中国制造本色。随着应用第六代技术的装置在烟台和宁波建成后,产品的成本又将进一步降低。究竟是鹿死谁手,现在看还犹未可知。

全球MDI产能公司及分布,可横屏食用 ▼

万华除了MDI产能具有优势以外,在TDI这方面,也不逊色。数据显示2020年,万华占全球TDI产能为9%。同时,万华还在进行大乙烯项目的建设,用来消化MDI 的副产物HCL,生产PVC。

从横向看来,万华有着各种各样的基础化工产品以及下游化工产品。业务面很大,而往往企业的体量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部门间沟通不畅,办事效率低等情况。在这方面,万华推出了六大事业部。各司其职,来管理好和解决好目前现有的问题。侧面上看,也更加的突出了其产品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当然了,横向看到的产品也都是有互相关联的,比如生产的环氧丙烷用来生产聚醚多元醇,促进MDI和TDI的销售;PDH装置的副产物氢气可以生产苯胺等等。这是一个相互共存的产品线,既有优势,也蕴含危机。

从纵向看,产品线也很垂直。从采购的原料直接到MDI,TDI等基础化工原料。再进行加工和生产后,又变成下游的化工产品。中间没有任何的阻隔,原料价格的优势可以直接传导到产品价格的优势。尤其是在当今化工巨头四面环绕的时候,降低自己的成本就意味着拥有更多地话语权。

— 5 —

未来可期

控制成本是每家企业的必修课,万华在这方面,应该算A+了。不仅在烟台和宁波修建了码头,地下LPG储存洞窟,还在17年的8月份,加入了亚洲LPG CFR 委员会。这对LPG的现货贸易有了重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论坛里的好多人都算不好万华的成本,觉得产品太多,必然导致原料也多。可是,往往越复杂的事情,其实越简单。年报数据显示,聚氨酯系列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69.69%,石化系列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的79.75%。所以其他成本的波动,并不能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影响。只要在网页上盯着这三大产品的价格走势,总结下往年的数据,就可以大致的判断出成本是在增长还是下跌。

万华三大原料 ▼

图表来源:万华化学2017年年报

那天我问一位来自万华的朋友,你们的PC业务怎么样啊?回答道不知道。你怎么能不知道呢,你不是万华的吗?是万华的不假,但是万华太大了。休息的时候,站在厂区旁边的小山上,都没把厂区看完整。哦,那是真的挺大的。

是的,万华实在太大了,不理顺万华的产品,是很难算清楚大概的利润。而利润=收入-成本,这个公式是万年难变的。还跟成本的道理一样,收入预测起来也很简单。下面来简单的说说这块。

三大产品线的业务情况 ▼

图表来源:万华化学2017年年报

由上图可知,三大产品线中为聚氨酯系列独占鳌头,虽然营业收入只是石化系列的2倍,但是毛利率却是4.44倍。这样的聚氨酯系列很容易增加万华化学的利润,当然,也很能容易降低利润。真是成也聚氨酯,败也聚氨酯。熟知这一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化工产品从16年涨价的这一波过程中,包括万华在内的大小企业都是受益的。但是,纵有明显周期的行业,具有强大内功的企业才是王者,才能笑到最后。从万华布局的产品线来看,正在努力的用多元化产品来抵消周期对自身的影响。作为一名曾经的从业者和一位国人,很希望它能够取得成功。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败也聚氨酯。

MDI价格动态 ▼

上图的三季度均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高位值来算三季度平均价,然后得出的结果会更不一样。笔者采用了比较极端的算法,下降幅度也在10.5%。何况今年因为其他厂家的可持续生产和毛衣战对于出口的影响,实际上的下降幅度肯定是超过10.5%。有读者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价格在一个月内调高,且幅度很大。业内有一个名词叫做不可抗力,只要你听到不可抗力的时候,货的价格基本已经涨上来过了,而且此时没有现金,也是很难拿到货的。不可抗力引起的恐慌,经销商会抢货,生产商也会抢货。毕竟利润的空间确实很大。而不可抗力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市场行情很好,装置连续开了很长时间,不得不检修了;第二种,装置发生故障。大多数,人们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爱演戏的人类,第一种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价格涨的还不够快,而第二种,只要一发生,视频传出来或者官宣后,基本上是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同时也就意味着赚钱的时刻到了。

说了这么多,还请大家都万华不要失去信心。首先,它是一个化工巨头,无论市场下降到什么程度,它还是一个巨头。有着强大的财力和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遇到的难题。二,随着三大产品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其他装置陆续建成,产品与产品之间发生的成本效应是巨大的。这点没有实际发生出来,更是无法预见。三,就凭借着它把所有的研发支出都费用化,这点就不可小看万华的雄心壮志。17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33%。对比下,格力电器的为3.89%,沧州大化的为0.06%,鲁西化工的为3.41%。

总结下三点,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它,未来可期!

备注:笔者写这篇文章并不具有任何的投资建议,只是在逛论坛和看文章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并不能很容易得理顺万华的产品。而笔者曾从事过相关的工作,且有菜畦一方这个传播信息的平台,特作此文。由于个人经历有限,在数据、产品介绍等方面,有不足和欠缺之处,还请各位看官海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