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Z哥的個人公衆號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108」篇原創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先祝大家中秋快樂。

我猜你現在心情不錯,畢竟小長假的第一天才開始,後面還有60個小時的假期,夠飄一會:D

既然如此,我們今天聊一個輕鬆的話題。

基本上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印象。 老師在敲着黑板“噠噠噠”,盯着某位正在發呆走神的同學說“記啊,這個考試要考! ”。

然後你也趕緊低頭“唰唰唰”的開始照着抄起來。

後來逐漸養成了,老師的板書寫了啥,就抄啥的情況。

經過這長期的“訓練”,讓不少人養成了一個記筆記就是摘抄重點的印象。

不知道現在的你在讀書學習的時候,會不會還保留着當初這個習慣呢?

當然了,還有的小夥伴可能完全就不做什麼筆記,看過就完了。

嗯,希望別是練我之前教你的速讀技巧練的走火入魔了:D

但其實不管你是速讀還是精讀,讀書筆記都是一個幫助「信息」內化成「知識」的有效途徑。

因爲做 讀書筆記是你在讀書的過程中,形式上所能最先作出的主動行爲,也是成本相對最低的一種

正如之前的「 速讀 」和「 精讀 」兩篇裏所提到的,唯有自己主動出擊,去內化的信息纔是自己的知識。否則,那都只是你腦海中一晃而過的信息而已。

雖然還有很多諸如「費曼技巧」之類的提倡通過實際行動進行內化的方式。但這畢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得有條件啊,是吧,至少你身邊得有一個有耐心聽你教他的人吧。

回到做讀書筆記上,比較常見的做讀書筆記的誤區,除了照抄之外,還有很多。 比如,只顧摺頁、劃線、畫圈圈。 在外人看來,這人讀書挺認真的,因爲書看上去挺舊的: D

其實Z哥認爲,讀書筆記用什麼形式做不重要,重要的是抓住本質。我認爲讀書筆記的本質是: 濃縮爲你所用的精華,摒棄其它的“雜質” 。這也是“把書讀薄”這句話背後的道理。

因爲當你相信、認可一個道理之後,大量的論證內容、案例其實已經不需要關心了。你 更要關注的是怎麼讓這個道理髮揮價值

所以,怎麼想辦法利用你的超強處理器——大腦,對道理進行提煉、內化,便於當前的你理解,以及讓未來的你能更容易想得起它,纔是更加重要的事。

否則看的書再多,隨着時間的推移,卻所剩無幾。大概率會像下圖這樣。

當然了,哪怕進行了內化,還是難免會忘記,但是至少不會像上圖這樣停滯不前,甚至是逆增長。

並且在此時,之前寫下的讀書筆記就是一個幫助你快速找回「記憶」的好途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科學的做筆記呢?我們先來整理一下思路。

既然前面說了讀書筆記的本質是:濃縮爲你所用的精華,摒棄其它的“雜質”。

那麼首先,你得先抱着一個心態,只關注那些能爲你所用的。所以當你一旦發現一個能爲你所用的知識點,理論上你應該能提煉出它是what?

如果連what都說不出來,你怎麼知道能不能爲你所用呢?

這個what其實類似於代表這部分內容的一個核心主題,主題越簡短,越容易嵌入你的記憶中。

其次,在這部分內容中,你收穫的「新信息」是什麼?也就是你之前不知道的,但是現在覺得對你有用的。

找到它們,將它們圈畫出來。

這其實就是在有意識的攝入增量信息,不斷擴大你的知識庫。減少自己總被侷限在已知的老信息裏思考。

然後, 最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將這些新信息圈劃出來,而是要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寫在邊上

因爲只是劃一條線,或者只是照着抄一遍,無法發揮你大腦的價值,“加工處理”的作用。

而只有經過了你自己的“加工處理”,你所獲取的增量信息纔是以你自己的視角所看到的,是符合你自己調調的東西。

比如,你可以寫一下它爲什麼會這樣?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這些內容就是 w hy式內容。

再寫一下它如何能爲你所用?這是how式內容。這個how式內容可以幫助你在“知其然”之餘,進一步“知其所以然”。

除此之外,它也埋下了一個“勾子”在你的how內容中所提及的場景裏。 當後續的生活中遇到這個 場景時,你會更容易想起這個what。

爲了避免這個新的增量信息容易成爲一個信息孤島,你最好能主動建立更多的“勾子”。其實就是將你腦海中已知的、與它相關的知識,在這裏邊上寫下來,如:概念、資料、人物等等。

好了,這樣就不容易忘記了。

具體記錄的筆記格式大概是這樣:

捋完了思路,下面就是具體怎麼記了。

具體在筆記的時候,其實有兩類情況,一類是電子類筆記,記錄在電腦上。一類是手寫類筆記,記錄在紙上。

這兩者各有利弊,沒有哪個絕對優於哪個之說。

電子類的好處是,便於查找、修改,以及二次整理。但是,如果是看電子書的話,容易忍不住複製黏貼。( 反正我有時就會忍不住,不知道你是不是

手寫類的好處是能調用更多的感官,手,耳朵( 筆在紙上滑動的聲音 )、動態視覺效果( 書上的字是固定的,手寫的字是一筆一畫從0開始勾勒出來的 ),印象會更加深刻。

另外,費時費力的手寫迫使我們對所寫下來的內容進行精簡,無形中進一步促進了思考和概括,又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

並且,筆和紙的組合更自由,能更靈活選擇記錄內容的形式。像以下這些筆記,用電子版是做不出來的( 除非你是一位很閒的程序員…… )。

▲圖片組合的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不過,我自己的習慣是,儘量買電子書,做電子類筆記,特別是理工科類的書籍。

當然了,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只是我覺得在信息化時代,用這個時代所產的工具應該會更合適。並且,對我來說後續的高效查找更重要一些。

Z哥平時做電子類筆記主要用之前文章中提到過的MarginNote。

這個工具我覺得真的太好用了,基本上你只要管思考和記錄就行了。像打標籤、整理這種事情分分鐘就能搞定。

比如很多人喜歡的思維導圖,它自帶思維導圖模塊,支持記錄筆記的同時自動同步到思維導圖模塊,並且還能在正文的對應位置自動打上錨點,自動與之關聯,讓你可以靈活地在筆記、導圖、正文內容之間快速跳轉。

它還支持「一鍵搜索」等用着很爽的功能,讓你查找相關資料、翻譯的效率大增。可以感受一下。

也是因爲這個強大的工具,才讓我逐漸偏重用電子書閱讀。

我做手寫類筆記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樣,因爲我讀的紙質書大多是文史類的。

有很多人會將紙質書的讀書筆記整理成一份電子版的。我一般不這麼幹,最多隻是會將一些金句、覺得很好的故事整理到我的金句庫或者故事庫中。

因爲一般文史類的書籍其實講述的道理或者主題,其實就幾個,屈指可數。大量的內容是在不斷的重複,通過不同的視角、案例來解讀。所以像這類書, 真正重要的是理解和內化,所以我認爲再花時間搬到一個電子版的讀書筆記很不划算,因爲那些表象的故事、案例並不重要

況且,一邊翻書,一邊電腦打字得四個手纔行,太影響閱讀體驗了,閱讀的連貫性很差。這也是我不喜歡二次整理成電子筆記的第二個原因吧。

不過,我之前的確有嘗試過二次整理。而且爲了解決沒有“四個手”的問題,我還買了下面這個裝備。

效果肯定是有的,騰出了兩隻手:D。但是閱讀連貫性問題還是無法解決,你的視線得不斷的在書本和電腦屏幕之間切換。

對了,即然說到手寫類筆記,不得不提一個鼎鼎大名的記筆記的方法——「康奈爾筆記法」。我就不展開了,網上的相關文章很多,貼一張圖你就大致明白了。

▲圖片源於知乎@徐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有時候翻看自己還是學生那會的讀書筆記,真的不忍直視。幾乎都在照抄,認爲重複可以加深印象,便於以後能原話講給別人。可以理解爲以背誦爲導向在學習。

殊不知, 學習這種事情,是爲自己而學,追求對自己有用。而不是爲了講得出原話,向別人證明自己學過

最後再分享兩個實用小技巧。

人在不同時期看待同一個事物的觀點可能是不同的,會隨着自己的三觀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 第一個建議是在每段筆記寫上日期

如此一來,以後再次翻閱的時候,還能對比一下,看看經過了多少時間之後,你對這個觀點有了不同的認識。

另外一個建議來自於《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該書的作者建議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如果覺得某一部分的內容有用,可以把那一頁折起來。把全書看完後,再讀一遍折角的部分,如果還是覺得不錯,那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之後再重讀這了兩個角的部分,如果還是覺得有啓發,就用筆在書上做記號。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當然了,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貫徹“以教爲學”的費曼技巧,將你的收穫輸出給別人。

好了,總結一下。

這篇文章我主要說的是,「內化」是讀書學習最重要的事情。其中,做讀書筆記是幫助更好內化的一個有效辦法。

接下來, 我分享了我自己 筆記的方式

關於到底選擇電子筆記還是手寫筆記,要根據你自己的偏好和學習的內容來決定。不過Z哥我自己更傾向於電子筆記,因爲我對檢索的需求更強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文章: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 在看 」或者「 分享 」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如果有關於架構、分佈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