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爲一切文明的基礎,再加上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特別發達的數學跟天文曆法,使古代埃及人能夠精確的計算稅收,丈量田土,測出距離、時間,發展出比其他同時期國家要高出許多的文明,所以尼羅河成爲古埃及經濟宗教跟文明的源頭是當之無愧的。這組圖畫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在鷹神的保護下,美尼斯打敗了下埃及的國家從而統一了古埃及。

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和最輝煌的文明,古埃及成爲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埃及地處東北非洲,尼羅河由南向北流貫全境。大約在一兩萬年前,由於地球氣候的重大變化,非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成了不毛之地。於是,早期的人類就集聚在尼羅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過着漁獵採集的生活。因此,古代的埃及人在公元前 ,4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分別在上埃及(尼羅河河谷)與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建立相當有規模的聚落。

尼羅河的定期氾濫,不僅灌溉了農田,還給人類帶來了上游豐富的水源和沃土。但是由於尼羅河的灌溉疏通工程絕非一人一戶能夠勝任,因此古埃及人學會了聯合。這種聯合包括:若干個氏族聯合爲“公社”,若干個“公社”又聯合成更大的單位“州”。考古學家從目前出土的文物推斷,在公元前 ,4000年間,整個古埃及可能包括 ,40個左右的“州”。

這些“州”有各自的名稱、語言、自然崇拜、行政組織以及軍隊,因此這些“州”也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州”的首腦叫作“阿塔茲”,兼具軍事首腦、審判官和最高祭司的職能。

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前後,古埃及地區進入了新石器和銅石並用的時代,生產力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據王冠圖案以及王銜稱號等考古資料,考古學家認定,當時的“州”已經出現了“貧富之分”,由此發展成奴隸和奴隸主的對立。“州”首腦、部落首領逐步佔有公用財產,擁有較多的財富,並可以剝削“州”的其他成員。因此,古代埃及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初階段,“州”其實就是最早的家。

這些“州”在埃及境內組成了低級的中央集權奴隸制王國。各個“州”之間爲了爭奪土地、水源、財富以及信仰的衝突,就會不斷進行戰爭。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兼併,到公元前 45世紀中葉,在上埃及和下埃及分別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王國。上埃及王國的國王頭戴白色王冠,白冠象徵着鷹神荷魯斯保護着王權;下埃及王國的國王頭戴紅色王冠,紅冠象徵着蛇神保護着王權,是最爲古老、最受崇拜的王冠。

考古與歷史學家們推算出早期的古埃及王國,大概自公元前3100年的時候,可劃分成第一王朝至第三王朝時期。

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率領軍隊攻打下埃及,兩軍在尼羅河三角洲激戰幾天。美尼斯的家族是位於上埃及最南端的孿生城市內肯——內科布的統治者。作爲埃及南部邊境的守護者,他們可能是在與南方蠻族的衝突中掌握了作戰的技巧,後來在統一埃及的內戰中最終顯示出了這種本領。最後,下埃及軍隊失敗,其國王被迫脫下紅色王冠,將其獻給美尼斯。因此,美尼斯從此可以同時戴兩個王冠,此舉意味着古埃及統一王國的建立。從此,美尼斯就成了統一或者正在完成統一過程的第一王朝第一個法老納爾邁(也就是美尼斯)。

從目前所有的考古文物來看,考古學家對這場戰爭的詳細過程還不得而知。考古學家們只是從納爾邁石板的浮雕中獲得一些信息。直觀來看,征服三角洲的戰爭場面相當殘暴。石板正面手持權杖的很可能就是美尼斯本人,他抓住戰敗者的頭髮,手持權杖擊殺一個跪在他面前的俘虜。這個俘虜顯然具有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首領的含義,他的旗幟就是一把漁叉。在美尼斯的正前方,有一隻鷹站在象徵下埃及(三角洲地區)的一束紙草植物之上,一隻尖爪抓着一條繩子,套着一個下埃及奴隸的頭顱。這隻鷹就是埃及的主神之一何魯斯,象徵國王,用繩索牽着的橢圓形上有鬍鬚的人頭代表征服的土地;鷹爪踏 8 根植物的枝條,表示6000俘虜;下面的魚叉和內有波浪線的方塊可能表示被征服的國家瀕海。

在石板正面的最上部分寫着納爾邁的名字,最下部分雕刻着兩個倉皇逃跑的人,從中我們可以推測是戰敗者。這組圖畫表達的意思很可能是,在鷹神的保護下,美尼斯打敗了下埃及的國家從而統一了古埃及。

如果我們認爲納爾邁石板並不僅僅只是代表象徵意義,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關戰爭的信息:石板上所刻的內容可能是征服下埃及經歷過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之後,美尼斯佔領了整個尼羅河三角洲;從俘虜的數目和戰勝方的上埃及人把俘虜作爲一場輝煌的勝利加以歌頌一事看來,兩支軍隊的規模大概都在10000人左右,或許少些。

考古學家認爲,現在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雙方會戰的確切地點。按照傳說,這場戰役發生的地點應該是在孟菲斯附近,也就是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北端。這可能意味着戰役是在兩國邊境上發生的;但是這個推斷和某些關於美尼斯率軍深入敵境的說法是相矛盾的,儘管從地理上看,此推斷相當符合邏輯,因爲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內並沒有可供守軍後退重新組織設防的地理屏障,一旦邊境失守就幾乎不存在繼續抵抗的可能性。

無論戰爭的狀況如何,總而言之,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上埃及統一了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並且在位於上、下埃及交界的孟斐斯建立國都。孟斐斯的首都地位到了中王國時期被位於下埃及的底比斯取代,但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上埃及與下埃及的分合一直是埃及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法老王的稱號往往刻意強調他是“上、下埃及的國王”。而埃及人自己和鄰近民族往往稱埃及爲“兩地”。

上埃及對下埃及的兼併,並不意味着整個古埃及的統一。考古學家通過文物和考古發現,在美尼斯時代,埃及尚未形成統一的局面。例如,北方的孟斐斯、薩卡拉一帶,南方的阿卑多斯至希拉康坡裏一帶,還存在兩個政治中心,有些地區甚至處於小國林立的狀態。

真正統一的古埃及的形成過程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裏,“州”與“州”之間、第一王朝和其他小國之間進行了幾百年的鬥爭。經過長期戰爭,約公元前2700年,埃及纔出現比較鞏固的統一王國。

古埃及真正的統一是在古王國時代 7第三到第六王朝,約在公元前2686年到公元前2181年左右;。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隨着各州的被兼併,形成了統一奴隸制國家,政權機構加強,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爲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

古埃及是個階級分明、非常保守的社會,很早就有完備的政治組織,統治階級擁有極大的特權。在統一之後,古埃及王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制度,成爲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被稱爲“法老”。法老集軍事、行政、宗教職能於一身,是全國土地的擁有者和支配者,可以任意將土地賞賜給官吏以及其他人,並且神聖不可侵犯。法老王不但是政治權力中心,也是信仰中心,他是創造者太陽神在人間的化身。

法老之下,古埃及設立了各種等級的官吏,包括:維西爾,即宰相,主管行政、司法以及經濟要事,但是軍事權還是掌握在法老手中;州長,掌管地方行政事務,由法老任命,他們的職責是在各州徵收稅費,維護本地區的灌溉系統,同時還具有地方司法的作用。貴族、祭司和文人都是世襲的職位,惟有他們享有受教育的機會。統治階級和祭司、文人等享有平民提供的豐富物資:麪包、啤酒、牛肉和各種蔬果等。

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隸主。除專制的法老外,奴隸主階級還包括貴族官吏、神廟僧侶等。他們不僅佔有奴隸,而且依靠國家政權壓榨剝削農民、手工業者等自由民階層,致使某些自由民變成國王、貴族和神廟的依附者。古埃及王國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奴隸主階層的利益,掠奪本國人民和其他民族。爲此,古埃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對努比亞人、利比亞人和亞洲一些民族進行戰爭和掠奪。

從第五王朝起,地方貴族和僧侶集團的勢力逐漸加強。王室成員壟斷國家要職 4宰相5 的特權已被日益發展起來的地方權貴所打破。中央與地方勢力、專制政權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古王國的崩潰。

法老們認爲自己是神之子或神的化身,不僅在今世,在來世也要維持其統治地位。因此他們生前就爲自己建造了地下世界的“永恆之宮”——金字塔。正是有了古代埃及的統一,纔有了在王權之下修建金字塔的可能。雖然現在人們對古代金字塔的修建過程、修建原因以及修建時間還有很多猜測,但很多人認爲,金字塔時代代表着埃及古王國的到來。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開始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要被葬入一種叫“馬斯塔巴”的墳墓。後來,有個叫伊姆荷太普的年輕人在給古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最終建成一個 6 級的梯形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這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呈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我們叫它“金字塔”。

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爲什麼要將墳墓修成角錐體的形式呢?原來,在最早的時候,古埃及的法老是準備將“馬斯塔巴”作爲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爲神,其靈魂要昇天”的觀念。而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另外,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當美尼斯統一上埃及和下埃及的時候,古埃及第一個法老納爾邁頭上戴的皇冠就雙冠合一,象徵上下埃及。統一王冠前的眼鏡蛇及禿鷹的標誌也就是“雙冠王”,代表向天下宣示武功與權力。在政治穩定的情況下,古埃及人民配合尼羅河定期氾濫所帶來的恩賜,開始在尼羅河畔落地生根,發展曆法與象形文字。於是燦爛的文明花朵沿河開放。

由於尼羅河的泛濫經常淹沒農田,古埃及人每年必須重新丈量、分配土地。因此,埃及很早就發展出成熟的幾何學和政治體系。尼羅河的定期氾濫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埃及的農業生產相當發達。爲了發展農業,新王國時還發明極具巧思的“沙杜夫”。這種機械包括一根平衡的長杆,長杆一端繫着一隻水桶,另一端繫着重物平衡。使用的時候將水桶浸入水中,利用平衡的原理,將河水從低處的灌渠提到高處的灌渠。政府根據尼羅河的水位規定當年的總稅收額:水位高表示這一年可耕作面積較大。農民的稅收以糧食作物的形式交給國家。

此外,古埃及人已經能夠用尼羅河的黏土製造日常生活所需的陶器和建築用的磚塊。同時,古埃及的農產品除了供應本身的需要,還有剩餘可以輸出到黎巴嫩交換杉木(供貴族製造棺木),和去巴勒斯坦交易橄欖油,或是從更遠的地方進口金青石、綠松石等礦物。這就形成了人類較早的貿易形式。

這片富饒的土地不僅培育豐盛的農業,並且種植造紙的原料紙莎草,使得文字得以興起。文字爲一切文明的基礎,再加上尼羅河定期氾濫而特別發達的數學跟天文曆法,使古代埃及人能夠精確的計算稅收,丈量田土,測出距離、時間,發展出比其他同時期國家要高出許多的文明,所以尼羅河成爲古埃及經濟宗教跟文明的源頭是當之無愧的。

從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古埃及開始到公元前30年間的近3000年中,古埃及文明都是人類歷史上最爲輝煌的文明。而這文明的開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尼斯對古埃及的統一。國家的統一,政府機構權力的加強,軍事經濟力量的匯聚,成爲了文化、科技領域高度發展的堅實基礎。正如美國研究古埃及的著名學者萊昂內爾·卡桑所言:“在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人於諾薩斯建造宮殿之前的1000年,在以色列人追隨摩西擺脫奴隸身份之前的幾百年,埃及已經是一個大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