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趣的是,這部名爲《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的電影講述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投資建廠與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然而,雖然特朗普他承諾給當地工人帶來再就業機會,中美貿易摩擦卻導致中國對美國投資驟減,像福耀的這家“美國工廠”反而成爲當地僅存不多的“重要生命線”。

【歐洲時報網】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與夫人正式進軍電影界,首部身爲製片人的電影即將正式上線。有趣的是,這部名爲《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的電影講述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投資建廠與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

《美國工廠》 的故事

綜合法新社、北京《環球時報》報道,8月21日,奧巴馬伕婦旗下高地製片公司發行了自己出品的首部電影。這部名爲《美國工廠》的紀錄片曾在2019年初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大獲好評,還將在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和部分院線上線。

這部講述“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建廠的電影 讓奧巴馬感到共鳴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中西部“鐵鏽地帶”的俄亥俄州,曾因通用汽車廠區而興旺發達的代頓市在金融危機後衰敗。後來,中國福耀玻璃集團來到此地建廠,原本打算帶動當地經濟和促進工人就業的企業投資,卻引發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摩擦。但最終,大家彌合了分歧,並在全球化過程中受益。

本片由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執導,兩位導演曾在2008年因拍攝了有關通用汽車工廠關閉的紀錄片《最後的卡車》 (The Last Truck : Closing of a GM Plant)而獲奧斯卡提名。

對於奧巴馬伕婦爲何選擇《美國工廠》作爲他們旗下公司的第一部電影作品,奧巴馬伕人說,這部影片讓她感到共鳴,那些中西部地區的景象與她的家世和成長環境類似。兩位導演表示,“奧巴馬則在片中感受到一系列政策問題和全球化的廣闊。”

這部講述“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建廠的電影 讓奧巴馬感到共鳴

《美國工廠》 的背後含義

法新社報道稱,這部紀錄片此時開播也別有意味——俄亥俄州正是特朗普的票倉,俄亥俄州和附近的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爲他2016年的勝選出力良多。然而,雖然特朗普他承諾給當地工人帶來再就業機會,中美貿易摩擦卻導致中國對美國投資驟減,像福耀的這家“美國工廠”反而成爲當地僅存不多的“重要生命線”。

報道認爲,在經濟上,奧巴馬是全球化的主張者,電影的光明結局也昭示,全球化不是美國經濟的毒藥。這也是奧巴馬對於他的繼承者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擊。

北京《新京報》認爲,這部電影代表了奧巴馬伕婦與全球最大版權視頻網站網飛的合作,兩者的結合不止會產生商業利益,還會產生新的政治能量。

網飛此舉不僅遵循了好萊塢“反特朗普”的傳統,還能爲民主黨帶來更高的市場接受度,與特朗普抗衡。

這部講述“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建廠的電影 讓奧巴馬感到共鳴

此外,這部電影喊出了與“美國優先”不一樣的聲音,呈現了中美經濟交流的真實畫面,在當下也是必要的。

《美國工廠》的中國老闆

說起電影的主人公福耀玻璃集團,就不得不提其創始人“玻璃大王”曹德旺。

廣州《時代週報》報道,總部坐落於著名僑鄉福清市西郊福耀工業村,福耀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商。作爲中國湧現出的第一批企業家代表之一,曹德旺自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創業,1995年帶領他的福耀玻璃參與國際化競爭,在一次次波譎雲詭的全球經濟變幻中勇立於世界汽車工業之林。

目前,福耀所生產的玻璃多供貨給包括賓利、奔馳、寶馬、奧迪、特萊斯勒等在內的全球排名前二十位的汽車製造商,併爲中國各汽車廠商提供全球OEM配套服務。在中國,每三輛汽車中就有兩輛使用福耀玻璃,產品佔全球市場份額23%。

這部講述“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建廠的電影 讓奧巴馬感到共鳴

1991年產品銷往美國,1997年在美國設辦事處、2011年6月簽訂投資合同,2016年10月美國工廠投產,福耀玻璃的美國路已經走了近30年。作爲或許是最懂美國市場的企業家,曹德旺曾在採訪中發表“除了工會,海內外建廠沒有差異”、“中國工廠沒有競爭力”等言論,引發熱議。

而福耀在美建廠所遇到的工會阻力、文化差異等“水土不服”的困境,也都在《美國工廠》中反映出來。作爲老闆,曹德旺對於這種影像呈現持積極態度。

“曹德旺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商人,”導演伯格納說,“他喜歡我們上一部電影,於是決定和我們一起試試。” 本片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可以自由出入工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