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9月14日,2019年女排世界盃橫濱賽區的一場比賽上,郎平掛帥的中國女排直落三局以3比0戰勝韓國隊,迎來開門紅!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中國女排以25比21、25比15和25比14直落三局拿下對手。中國女排隊長朱婷力壓韓國女排“核心”金軟景,拿下全場最高分——22分。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賽後,郎平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天我覺得我們的配合還可以更好一點”“我們希望隊伍能更加全面,特別是我們的運動員身材比較高,希望控制方面,特別是一傳和防守方面能向日韓學習,這樣才能達到攻防全面。”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她還說:“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爲國爭光是我們的義務和我們的使命。”

#你不知道的新湖南#

都說女排精神牛逼,

但你曉得不,

是湖南郴州造的

在里約奧運會最後一個比賽日,全中國最關注的一場比賽到來:8月21日上午9點15分,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次衝金。

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戰勝東道主、衛冕冠軍巴西隊後,中國女排一路開掛,“女排精神”再次成爲國民熱詞。而在35年前,“女排精神”有另一個名字,叫“竹棚精神”。當時的女排姑娘在湖南郴州的兩座竹棚內訓練,並開啓“五連冠”輝煌。#創新湖南融入世界#

可能很多人會疑惑:30多年前,北京的訓練館應該是當時全國最好的,爲什麼女排要來條件比較差的郴州訓練?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圖爲1982年12月14日,中國女子排球隊在出徵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前合影。前排從左至右:張一沛(領隊)、張蓉芳、孫晉芳、梁豔、陳招娣、鄭美珠、楊錫蘭。後排從左至右:袁偉民(教練員)、楊希、陳亞瓊、曹慧英、郎平、周曉蘭、姜英、鄧若曾(教練員)。 新華社記者王景英攝

1978年2月,當時的國家體委提出三大球要打“翻身仗”,女排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先頭部隊。郴州市體委主任瞭解到這一情況,動起了建排球基地的想法,便找到當時郴州市體校的排球教練楊和益商量。

楊和益曾是湖南省男排隊員,入選過國家青年男排,與國家體委排球處處長錢家祥有一面之交。他們馬上進京,找到國家體委排球處,提出建排球基地的想法,得到的答覆是:“你們能建起六塊木板排球訓練場地,我就把國家青年女排放你們那去”。

當時政府沒有建設資金,湖南省體委撥款5萬元,郴州市體委自籌11萬元,開始了排球基地的建設。郴州盛產楠竹,爲節省經費,便選擇楠竹做建材,從1978年11月到1979年1月,建起兩座面積分別爲1392平方米和720平方米竹棚訓練館,接待國家青年女排集訓。

而最終成爲國家女排的訓練基地,當時的女排領隊、湖南漵浦人張一沛則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女排想在當年12月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女排錦標賽上爭奪冠軍,但在北京會議、學習、活動多,耽誤時間;再加之訓練場地緊張,女排確實想找一個“清淨”的訓練基地。郴州市體委的領導找到張一沛,發出邀請。張一沛沒有立即答應:“老鄉,你們可不能騙我,你們那裏的條件到底怎麼樣?”

隨後,張一沛和中國女排教練鄧若曾南下郴州進行了考察。

“在女排根本沒確定來郴州訓練的情況下,我們自己籌資,把員工樓改成運動員宿舍。”曾在郴州體育訓練基地工作多年的張式成回憶,爲了給女排提供最好的住宿條件,基地把最好的一排房子進行了改造,給每間房子加蓋衛生間,安裝冷熱水管,配備洗臉盆、花灑龍頭。在看過郴州排球基地後,張鄧兩人很感動。加上郴州處在京廣線上,交通便利,從北京直接買個臥鋪睡一覺就到了,距離舉行1979年香港亞錦賽又近,“ 他們一看,這裏環境好,交通方便,國內外媒體找不到,當場就拍板來郴州訓練”。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1979年,中國女排隊員在郴州訓練基地合影。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女排教練袁偉民在輔導梁豔訓練。

1979年10月5日上午,中國女排隊員正式進入竹棚館開始訓練,這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鐵榔頭”郎平。儘管郴州市體委竭力希望能爲女排隊員提供好的訓練環境,但對於女排隊員來說,艱辛的訓練生活纔剛開始。

雖然建好了“六塊木板訓練場地”,但這些木板是從鐵路上找來的廢棄枕木,木板之間的連接處不嚴密,隊員們倒地救球的動作快而猛,不時有隊員在木地板上被刮傷。張士成回憶:郎平的手掌心扎進過小木刺,張蓉芳的大腿被粗油漆粒子劃出過血痕,陳招娣的球衣被勾出線絲……

當時訓練裝備的簡陋也是現在不可想象的。“當時運動員沒有護膝、護腕,我們請當地的裁縫師傅爲她們臨時定做,還爲她們定做布馬甲套在球衣外面,減少受傷幾率。”張士成介紹,那時,國際上比賽使用的運動服國內還無法生產,隊員的訓練服都要從國外購買,所以隊員們對訓練服也是分外愛惜。

除了訓練艱辛,隊員的生活條件也異常艱苦。“第一年集訓時,基地還沒有洗衣機,女排姑娘們的衣服都是手洗。姑娘們怕辛苦我們,都搶着自己洗,但哪有時間啊!”張式成說,當時女排每天白天訓練,晚上上課,她們換下來的訓練服由工作人員在炭火邊烤乾後,馬上又換着穿。“當時條件有限,哪有那麼多的訓練服啊!”

然而,對於女排隊員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唯一重要的就是訓練。張士成記得,當時郎平頭部被球打得輕微腦震盪,經過治療後的第2天就又上了訓練場;新隊員楊曉君大年三十全天都在訓練館裏,“練到哭,但哭了以後再練……”

創新湖南 融入世界 | 中國女排“一秒”打敗韓國,爆燃的女排精神源於湖南製造

1981年11月,中國隊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以七戰七捷的佳績首次奪冠,並從此開啓“五連冠”傳奇。

郴州蘇仙嶺自古有“十八福地”之稱,而在女排來到郴州集訓之後,這裏的確成爲了女排的福地。

在1980年和1981年連續兩年在郴州集訓後,1981年11月,日本舉行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國隊以七戰七捷的佳績首次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這也是中國體育界的歷史性突破,“美國之音”廣播電臺當時幽默報道:中國女排迅速崛起於世,是由於她們近年來經常在一個“祕密的核基地”集訓備戰,它就是中國南方的一個美麗山城——郴州。

然而,在這個只有兩個竹棚訓練館的基地,唯一擁有的是女排姑娘們一球一球砸出來的“拼搏精神”。

1982年9月,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過五關斬六將”,最後與祕魯隊的決戰以3比0獲勝。

1984年,剛剛經歷了5名老將退役的中國女排,再次來到郴州進行爲期71天的集訓,衝擊洛杉磯奧運會金牌。結束那次集訓後,中國女排在第23屆奧運會上奪得中國集體項目的第一枚金牌。

1985年的世界盃大賽中,中古之戰是世人注目的焦點,最後中國女排以3比1獲勝。

1986年,女排再次集訓郴州,之後奪得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成就中國體育史上不可複製的“五連冠”傳奇。自此,“女排精神”成爲影響幾代國人的時代符號。

已過花甲之年的張士成至今仍記得1984年的一幕。當時,女排在郴州集訓完後,去往洛杉磯參加奧運會,他和幾名同事去機場爲女排姑娘們送行。臨行前,女排指導袁偉民向工作人員表示感謝,“可要說感謝的是我們啊!是女排姑娘們讓我找到了工作的意義,讓我們工作更有動力!”張士成說。

這或許正是30多年後無數國人仍爲女排熱淚盈眶的原因:在女排姑娘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生。不管多難,一分一分,一步一步咬牙頂下去,這是即便一個小人物也可以擁有的人生豪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