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话曾被无数立下至功却被夺取性命的谋士感慨过,真可谓是“理都懂,办不到”。那么你知道如此先见之明是谁说出的呢?他不仅说出了这个明白的道理,还亲身践行了这个道理,这个人就是范蠡。

范蠡是谁?范蠡是个有名的商人,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商业上的成就不只是能挣钱发家致富这么简单,范蠡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是被后世誉为商圣的存在,人们对他的尊崇更直观的表现是,我们现在供奉的手捧如意的文财神,就是范蠡本人了。

小知识:

民间供奉的五路财神,主要指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各路财神。他们包括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武财神关公,以及东南方向财神管仲、西北方位财神白圭、西南路财神端木赐,和东北向李诡祖。这是道教 “四面八方一个中”的财神阵营。同时也有“大五路财神”的说法,那就是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羽、南路财神柴王爷、北路财神赵公明、中路财神王亥。还有“小五路财神”的说法:指中路武财神赵公明及其手下的四位部将: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分区处理。拜五路财神,寓意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范蠡亲切多了?赶紧膜拜一下!如果没有,那么他下面这个身份,你一定特别熟悉。

范蠡还是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范蠡出身贫贱,楚国又是个强调为官者贵族身份的国度,范蠡在楚国很难一展抱负,便投奔了越国,他的主要成就是辅佐了勾践,说到这里你肯定恍然大悟了这位人物的厉害之处了吧。没错,勾践卧薪尝胆就是他的主意。

当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国占上风,不仅打败了越国,还使夫差他父王死去,夫差一直记仇,勤苦练兵,勾践觉得先发制人能再次打赢,没听范蠡的劝诫,冒然发兵,结果惨败,范蠡劝勾践无论如何委曲求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勾践吃了大亏并且也没别的路可走,只好答应下来,保住了性命。

范蠡也没少在夫差那头使劲儿。按照议和契约,勾践要去吴国当奴仆,范蠡主动陪同前往,夫差有识人之力,想让范蠡跟着自己,范蠡却不为所动,并且说了一堆的大道理,这令夫差十分感动,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范蠡此举可以说是改变了勾践的前途,这也预示了夫差的悲剧结局。

范蠡在外也没少忙活,为了恢复越过国力,且还不能让夫差知道,真是殚精竭虑,大力事农桑,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过上富裕稳定的生活,十分重视民生民意,凡事亲力亲为。他还重建了都城,一大一小,小的自然是做给夫差看的,大的朝向吴国的那一面没有墙,起到迷惑夫差的作用,他还用各种方法提过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范蠡不断向夫差进献美女美酒珍宝,投其所好,麻痹夫差。

就这样卧薪尝胆了二十年,伐吴时机终于成熟,夫差因中原争霸国力消耗严重,后方留守不足,范蠡在此时建议勾践可以发兵了,终于,吴国彻底溃败,夫差被逼到姑苏台,派出使者求与勾践议和,希望看在当年留他一命的份上,留自己一命,而勾践不是夫差,他身边有范蠡,范蠡说此命留不得;而夫差也确实不是勾践,他当初并没有听伍子胥的劝谏而让勾践不死,而勾践却听了范蠡的忠告,致使夫差最后自杀。

那么之后范蠡如何呢?功成名就,居功至伟?范蠡不傻,他虽陪勾践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但也亲眼目睹了勾践做人阶下奴仆的惨状,勾践如何能够放过范蠡?何况范蠡已经发挥了他最大的作用,留着对勾践来说只能是负担和忧虑,但范蠡聪明就聪明在先了勾践一步,提前跑了,那么他干啥去了?云游四海,顺便发财,别忘了他本职是个商人啊,还是那种随便干干就能三次成为巨富的商人。

根据《史记》与后世流传的故事,我们发现范蠡竟然在两千年五百年前可能就已经玩起了期货。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范蠡以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粮食价格低于二十,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高于九十,商人的利益便会受到损害,商业的利益受到损害则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则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如果把粮食价格控制在三十到八十之间则对农业商业都有利。稳定粮食价格并调控其他商品价格,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便都不会少,这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

范蠡提出“三八价格,农末俱利”这样的经济学理论,着实非常有头脑。据说他还将这一理论思想运用到了时间中,他以约定好的价格收购农民来年的粮食,随后没几年他便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也就是说他在两千年五百年前就已经玩起了期货,而且还发了家致了富。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贵出贱取”、“薄利多销”、“保证资金流”等商业理论。范蠡三次经商致富,三次散尽家财,丝毫不为金钱所累。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范蠡对待金钱的人生态度很值得大家去深思。你我追求的是金钱的本身,还是金钱背后你我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实现的人生价值呢?

来源:融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