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沙特油田遭無人機蜂羣攻擊?專家:只是“一窩蜂”而上)

武裝分子製造的簡易無人機

【環球時報報道 特約記者 魏齊 本報記者 劉揚】9月14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一處“世界最大石油加工設施”和油田遭襲擊,嚴重影響沙特石油生產。也門胡塞武裝隨後宣佈“對此事負責”,並宣稱其使用了10架無人機對上述設施進行了攻擊。由於可能參與此次襲擊的無人機數量較多,有分析將這次攻擊與“無人機蜂羣作戰”聯繫在一起。那麼,這次襲擊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機蜂羣式攻擊,這種攻擊方式的威脅究竟有多大?如何應對這類攻擊呢?

由於此次攻擊中,胡塞武裝宣稱使用了10架無人機實施攻擊,所以有人把它與“無人機蜂羣式攻擊”聯繫起來。不過專家表示,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無人機蜂羣攻擊。

專家表示,無人機蜂羣攻擊至少要具備平臺間的協同交互能力,衆多無人機之間能夠進行自組織組網,並可進行分工合作,通過高精度飛行姿態保持與同步,提高無人系統的組織性、機動性與協同性。目前,美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比較積極。2016年,美國戰略能力辦公室與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合作,測試了無人機蜂羣技術:3架F/A-18在加州中國湖海軍航空武器站空射了超過100架“灰山鶉”微型無人機。“灰山鶉”蜂羣無人機在協同時沒有預編程,而是通過分佈式大腦的決策形成有機整體,並能像蜂羣那樣相互適應。

2017年11月,無人機公司StratoEnergytics發佈了一款微型無人機武器Stinger的概念。按照設想,它是一種微型的智能四旋翼智能無人機,直徑不到10釐米,自帶一個戰鬥部。它通過搭載的攝像頭,能自動進行人臉識別,一旦確認目標,利用戰鬥部對目標進行“爆頭”。作戰時,通過大量釋放這種無人機,實施蜂羣式攻擊。

反觀這次襲擊,和蜂羣概念還有很大不同,這些無人機恐怕只是“一窩蜂”而上,以增強打擊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蜂羣無人機技術仍在演示驗證階段。例如,Stinger的飛行距離和速度都很有限,必須首先將其投放到目標附近,而這是比較危險的。其次,在室內沒有GPS信號的環境下精確導航也是問題。最後,進行人臉識別的芯片可能仍需要小型化。當然,人臉識別也沒有外國公司宣傳片中那麼容易。

李再興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李再興_NBJS90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