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日雙方商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週年之際訪華,這是安倍復出近六年來首次正式訪華。從2012年底重新復出以來,直到去年年中爲止,安倍政府的對華政策就是全面牽制或曰抗衡中國。但從去年以來,安倍政府表現出希望改善雙邊關係的強烈願望。

    首先是在去年5月中旬,派出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以及首相祕書今井尚哉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隨即在6月3日在由《日本經濟新聞》主辦的“亞洲的未來”國際研討會上致辭時表示,願意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開展合作。當年9月28日,在中國大使館舉辦的國慶招待會上,安倍又在並未預告的情況下出席,而且是小跑步進場。此後便一再向中方表示希望在今年訪華,並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後訪日。

    更重要的跡象出現在去年年底。去年12月17日共同社發表的一則新聞披露,多位官方人士證實:安倍明確表示“印太戰略”不是針對“一帶一路”的,兩者可以齊頭並進。這並非是在某一次國際會議上或雙邊會談中的表態,並不存在作秀的成分;相反此舉可視爲安倍深思熟慮之後,對其多年來的對華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

    安倍爲什麼會在這一時間點做出這一重大調整?這包括國際和國內背景。

    就國際背景而言,在安倍復出以前,奧巴馬政府已推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一戰略的指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日本民主黨政府做出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政策後再度復出的安倍,在國內極右勢力的推動下,理所當然地將遏制中國,在國際社會拼湊對華包圍圈作爲其對外戰略的核心。奧巴馬甚至在日本參加G7會議後,專程前往廣島悼念原子彈爆炸遇害者,這無疑被國際社會視爲美國對安倍政府的全力支持;於是安倍當然毫無後顧之憂地出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舉措。

    但是特朗普上任後情況出現了很大變化。特朗普一再強調“美國優先”,與此同時強烈要求其盟國更多承擔防衛責任。上任伊始美國就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使日本頓時捱了一記悶棍,而這一框架顯然具有針對中國的意圖。此外,美國高層還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可能削減甚至撤出駐韓美軍的信息,這不僅一度使韓國深感憂慮,更使日本對今後本國的安全前景充滿了擔憂。雖然去年特朗普接過安倍的創意,推出了“印太戰略”,但也就是喊喊口號而已,沒有任何實際舉措跟進,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對此深感焦慮。

    今年以來美朝關係的戲劇性變化,更使日本成爲東北亞局勢的“局外人”,日本以“朝鮮威脅”爲藉口的各項實際上針對中國的防衛措施也難以爲繼。與大幅度改善的美朝關係相比,日朝關係沒有任何進展,日韓關係也在慰安婦問題上口水戰不斷,日俄領土問題更是看不到一點鬆動的跡象,這一切都成爲推動安倍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重要背景。

    再從國內因素來看。這些年安倍政府的對華政策就是以遏制中國爲準繩,在國際社會拼湊對華包圍圈,但其效果卻適得其反。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竭盡全力支持安倍的這一政策,成天鼓吹“中國崩潰論”。但中國不僅根本不可能崩潰,相反倒是這些不着邊際的“中國崩潰論”遭遇徹底崩潰,在國內已毫無市場。中國領先日本的優勢越來越大。由於少子老齡化的急劇進展,日本的前景幾乎無人看好,面對美國還可能在貿易問題上要挾日本的威脅,日本憑一己之力來抗衡中國,顯然是毫無勝算的,這是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會得出的結論。

    這些年來,安倍竭盡全力推行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實際上就是到處渲染“中國威脅論”,希望找到更多的安全合作伙伴。但安倍煞費苦心拼湊的對華包圍圈,實際上毫無建樹,沒有一個國家明確表示願與日本聯手製約中國。投入如此寶貴的時間和人力財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以至國內對這一政策的反對呼聲日益高漲。

    隨着中國的強勁發展,中國的國防建設也在不斷強化,中國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中國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已常態化,日本對此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這從一年一度的《防衛白皮書》有關中國的敘述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可見一斑。日本此前雖然派遣海上自衛隊的潛艇與直升機航母,以及護衛艦在南中國海與美軍聯合訓練,但安倍對美國共同巡航南中國海的要求卻未予回應,一來是因爲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力量還鞭長莫及,另外日本還根本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對中國的態度不予理睬。

    日本必須認真考慮如果兩國關係完全惡化,對其海上運輸線安全所帶來的嚴重問題。雖然與美國有一紙《日美安全條約》,但日本國內的所有預判都認爲,美國不可能在釣魚島問題上爲日本提供實質性的支持,因爲早在2015年4月重新修訂的《防衛合作指針》就明確規定:保護島嶼是日本自衛隊的任務,美國最多提供一些後勤支援。

    即便在沖繩建立邊野古基地後,日本指望美國海軍陸戰隊爲其提供保護也是一廂情願而已,況且邊野古基地能否如願以償建成,還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另外,在維護海上運輸線問題上更難以指望美國。一旦在釣魚島海域發生中日兩國擦槍走火的局面,而美國無動於衷的話,則《日美安全條約》實際上就淪爲一張廢紙。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不能不認真考慮繼續惡化對華關係所可能付出的重大代價,這一代價很可能是日本所難以承受的。實際上近年來日本的前政府高官和有識之士,已一再強烈呼籲改善對華關係,改變迄今爲止的實力抗衡政策。連自民黨前副總裁、防衛族大老山崎拓也呼籲安倍改弦易轍,不再對美一邊倒,認真考慮如何應對日益強大的中國。

    現任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更直言不諱地指出:“雖然全球第二經濟大國近在咫尺,但日本卻不與之交流,豈非咄咄怪事?”此外,安倍的祕書今井尚哉也在這一問題上與二階完全一致,去年兩人更是一起出席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他們的意見,集中反映了日本經濟界的強烈願望,尤其在首相官邸對此形成了很大的共識,這一事態推動了安倍的轉圜。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媒體尤其是一些財經類週刊近來接二連三地推出中國專輯,突出報道中國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的現實,大聲疾呼日本必須高度重視、迎頭趕上,否則日本將徹底失去與中國比拼的資本。安倍對這一呼聲不可能置若罔聞。

    當然,日本國內也不無反對與中國改善關係的雜音,仍強調所謂“中國威脅”,這股勢力在外務省就很有市場。在他們看來,調整對華政策也應唯美國馬首是瞻,否則風險太大。爲了安撫這一勢力,安倍於是採取了折中做法:對“一帶一路”採取合作姿態;對亞投行則繼續採取拒絕姿態。

    考慮到日本各項國內政策的成功也離不開良好的周邊環境,在贏得去年提前舉行的衆議院選舉和今年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後,安倍欲順利完成最後三年的任期,與中國改善關係是題中應有之意。因此目前安倍政府的對華政策完全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是中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聯合早報,10月17日

編輯:張珺、葛介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