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国外媒体“一带一路”话语表征对比研究——一项基于报刊语料库的话语政治分析

唐青叶 史晓云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 上海大学文学院

摘    要:国家主席习近平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全球媒体近五年来一直持续关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一些国家的认知和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基于Lexis Nexis新闻数据库, 以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欧盟报》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为语料, 综合运用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框架以及三角测量法、语料库语言学、评价理论等方法定性和定量考察这些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差异、情感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研究发现, 《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隐性评价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 体现了“重大机遇”、“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机遇”、“威胁”的暧昧态度;《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认知经历了印度“不情愿加入”、“有可能获益”、“仍然谨慎观望”三个阶段;《欧盟报》经历了从总体支持、到欧盟各国争相加入、再到支持态度逐渐具体化的转变。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对外话语的差异化和精准化传播提供了实证依据, 有助于我国有效应对国外舆情, 从而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对外话语构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国外媒体; 语料库方法; 语义韵; 话语政治;

作者简介: 唐青叶,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 史晓云, 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公共外交。

1. 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为“一带一路”倡议。近五年来, 该倡议引起国外媒体持续关注, 国内学界对此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国别和区域研究, 主要涉及“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如:阿拉伯世界 (陈杰、徐沛雨2015;薛庆国2015) 、土耳其 (白贵、欧斯曼·艾诺2016) ;美国、俄罗斯、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龚婷2015) ;印度 (张立、李坪2016;毛悦2017) , 总体上看, 国外绝大多数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王辉、贾文娟2016) 。以上研究在全面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国外舆情的基础上, 对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具有启发性, 但也有不足之处:缺乏历时、动态的考察, 尤其是话语政治层面分析。其实,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 “一带一路”话语表征也发生了转换, 从“重大倡议”到“推进建设”, 再到“倡导和推动共建”, 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三个阶段话语本体特征及其演变进程, 成为了中国推动和引领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 国外许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但是目前此类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利用Lexis Nexis数据库, 以美国的《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的《印度时报》 (The Times of India) 和欧盟的《欧盟报》 (European Union News) 在2013年9月7日至2017年12月31日这一时间段有关“一带一路”报道为语料, 从历时角度动态地对比分析美国、印度与欧盟的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差异、情感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 理论方法与语料搜集

本研究综合运用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框架以及三角测量法、语料库语义韵分析法和批评话语分析法对三大报刊媒体的“一带一路”话语表征进行历时和共时考察, 旨在发现其报道倾向性及变化规律。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框架是唐青叶 (2013) 提出的一个基于符号媒介、形式、语义、语境和意识形态五个层次的分析框架。三角测量法 (Triangulation) 这一术语来源于土地测量技术, 指的是通过结合两个点的测量结果来确定空间中的另一个单点 (Rothbauer, 2008) 。Denzin (1978:295) 将三角测量法归纳为多源数据、多研究者、多理论、多方法四种基本类型。Baker (2015) 以三角测量法作为理论依据, 通过多位研究者和多个方法的路径将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分析了英国媒体对不同类别的男子气概进行的话语表征。他还将批评话语分析涉及的三角测量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van Dijk (2006) 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 由话语, 认知和社会的三角形关系表达出来。第二类是Wodak (2007) 的话语历史方法, 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基于各种不同的经验数据和语境, 致力于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第三类是将定性的细读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相结合。在此, 我们利用Lexis Nexis数据库, 以belt w/5 road (即belt与road两词之间的间隔词不超过5个) 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 提取了2013年9月7日至2017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印度时报》和《欧盟报》有关“一带一路”的全部语料, 建成了小型历时语料库 (三大报刊年度报道数见图1)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时报》和《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剧增, 而《欧盟报》则对“一带一路”持续关注。

图1.三家报纸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篇数

本研究基于三大报刊媒体“一带一路”语料库进行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 已经涵盖了三角测量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和三类批评话语分析。建立的语料库就是多源数据, 即包括美国、印度、欧盟三个不同地域在不同时间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语料。两个或多位研究者对“一带一路”文本进行观察分析, 避免单个研究者的偏见和不足。本文开展了多理论跨学科研究, 即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话语政治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Hardt-Mautner (1995) 、Baker (2008) 等学者认为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可有效协同, 语料库语言学的语义韵 (semantic prosody) 在揭示话语语义和语言使用者态度方面有着方法论意义。Sinclair (1991, 1996) 将其定义为一种联接意义和目的的功能性选择, 可显示节点词的高频搭配词在语境中的语义氛围, 明确或隐晦地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倾向, 从而实现特定的评价功能。Stubbs (1996) 把语义韵分为积极、中性和消极三个层级, 但Bednarek (2008:133) 指出, 语义韵不能简单地归于“积极”或“消极”, 应多元化, 故此,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 (Martin&White 2005) 的情感 (affect) 、判断 (judgment) 和鉴赏 (appreciation) 三个子系统可以使语义韵的分级更趋细化。情感系统是评价主体对事物、行为、文本或过程、现象消极或积极的情感反应;判断系统涉及评价主体对人的性格或行为的评判;鉴赏系统是评价主体对事物或现象的评估。对话语情感态度资源的研究是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理想接口。基于此, 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把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资源融入“一带一路”主题的语义韵, 通过对话题结构和主题意义的深入阐释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从而揭示这些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状态及其情感态度变化。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基于三大报刊媒体“一带一路”语料库进行五层次话语政治分析, 具体来说, 首先是从符号媒介层次上考察“一带一路”指称符号的频次及其意义;其次, 利用语义库软件包Wordsmith Tools (Scott 2008) 在全部语料库中提取或提炼特征话题和主题意义, 进行话题结构和语义韵分析, 得到不同地域的态度认知差异;再者, 聚焦三个区域在不同时段的少量文本进行精细的话语分析, 得到三家媒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认知变化。最后, 采用多个方法, 包括将语料库的客观数据与话语分析相结合。下面予以详尽分析。

3.1“一带一路”的英文符号表征

我们通过考察“一带一路”指称词在语料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本研究的检索词。使用Wordsmith Tools软件包, 以belt为检索词, 以road为语境搭配词在L5-R5的跨距范围内检索, 得到的结果如表1。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的索引行数量在三家报纸总索引行所占比重均较大 (分别为95%、86%、85%) , 因此, 将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确定为本研究“一带一路”的英文符号表达。另外, 这三家报刊使用不同符号来指称“一带一路”, 频次较多的有initiative、project、program、plan、strategy等 (详见表2) 。

表1.“一带一路”英文符号表达及频次一览表

表2.“一带一路”指称符号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 三家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指称符号有所侧重, 《印度时报》使用的符号单一, 类别少, 符号意义内涵宽泛, 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态度之冷谈;相比而言, 《纽约时报》《欧盟报》对“一带一路”的符号表征既有概括性词汇, 也有具体词汇, 内涵较为丰富, 这说明其对该倡议的关注度之高, 而且, 其定位比较明确, 倾向于经济层面。从历时角度看, 随着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官方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英语符号表述, 即“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世界各媒体也多转向使用统一的中国官方的这一术语表述。

3.2“一带一路”的评价特征话题和主题意义分析

我们采用Sinclair (1991) 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的分析方法, 按照特征话题 (词汇) 、语义搭配、语义倾向、语义韵的顺序进行观察与分析, 对比美国、印度和欧盟报纸的认知状态。我们以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作为检索词开展分析。研究设计如下:首先, 我们使用Wordsmith软件, 分别计算出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在L5-R5搭配跨距内的搭配词, 按照互信息值 (MI3) 由高到低排列;其次, 分别提取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互信息值排名前10的评价特征话题, 即每家报纸各提取20个带有评价意义的主题词;最后, 观察相关索引行, 进行评价者归类和语义韵分析。相关评价主题词如表3所示, 括号内的数字2表示该搭配与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同时共现。

表3.“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一览表

从表3可以看出三家报纸对“一带一路”认知的语义倾向。《纽约时报》中“一带一路”的评价主题词为16个, 均为消极, 即causing, ignored, refused, strains, 塑造了反对“一带一路”的语义倾向。鉴赏搭配词如ambitious, enormous, grandiose, marquee, lavish, 塑造了“一带一路”规模庞大的语义倾向。《印度时报》消极态度的评价主题词有8个, 占评价主题词总数的40%, 诸如boycotting, refusal, rejection, doubt, threaten, 塑造了反对、抵制“一带一路”的语义倾向。消极鉴赏主题词汇coveted, hyped, vaunted, 营造了名不副实、过度宣传的语义倾向。除此之外, 还有少数积极评价主题词, 诸如accept, promote, flagship, pioneering。《欧盟报》的相关主题词均为表达积极态度和积极鉴赏的词汇, 诸如assist, benefit, collaborating, celebration, 其语义倾向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3.3“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的语义韵分析

基于符号媒介和语境层次, 通过观察索引行对上文提取的评价主题词做语义韵分析, 我们可以识别三大报刊的评价者 (Appraiser) 和评价对象, 即“谁”支持或抵制“一带一路”, “谁”视“一带一路”为威胁或机遇。表4概括了《纽约时报》“一带一路”主题词的语义韵评价特点 (括号内的数字为该词汇在语境中出现的频次) , 其评价者包括中国、印度和《纽约时报》。“一带一路”对中国公司而言是机遇, 印度则拒绝“一带一路”, 认为“一带一路”忽视了印度的核心关切。《纽约时报》将中国表征为“一带一路”的获胜方, 以增强其自身实力, 对其他国家而言, “一带一路”则引发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表4.《纽约时报》“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的语义韵一览表

表5.《印度时报》“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的语义韵一览表

表5为《印度时报》“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的语义韵分析。中国促进和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印度则持怀疑态度, 抵制和反对“一带一路”以及2017年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其他国家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则对“一带一路”予以积极评价, 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阿富汗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两国人民交流, 具有开创性。

从表6可知, 《欧盟报》突显了评价主体即国际组织的领袖、英国官员和学者们对“一带一路”的支持态度, 认为“一带一路”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机遇。

表6.《欧盟报》“一带一路”评价主题词的语义韵一览表

以上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分析表明, 《纽约时报》通过显性的消极评价, 突显了印度和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反对态度, 而美国自身的态度则不明确;《印度时报》通过显性的消极评价, 表征了印度反对、抵制“一带一路”, 而其他国家则支持和赞扬“一带一路”;《欧盟报》通过显性的积极评价来表征国际组织的领袖、英国官员和学者对“一带一路”的支持。

3.4“一带一路”的认知及情感态度分析

下面我们基于意识形态, 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考察国外三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态和情感变化。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把“一带一路”作为话题, 然后在三家媒体不同时段的相关报道中检索出高频特征的主题词或主题句, 并辅之以细致的文本分析, 详尽阐释如下:

《纽约时报》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态度经历了视为“重大机遇”、“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机遇”、“威胁”等一系列变化。2015年, 《纽约时报》表现出“利好”和“危害美国”两种不同的心态;2016年关注度低 (相关主题词频次共18次, 其中仅有6次有主题意义阐释) , 主要表现出消极心态, 害怕失去霸主地位的认知依然存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前后反映出积极的主流心态, 并存有消极、观望和积极三种心态 (参见表7) 。其中积极心态来自经济领域, 即美国公司, 而在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则认为“一带一路”引发地缘紧张, 与美国相抗衡, 并在抗衡中趋于上风;消极心态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 威胁了美国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和霸主地位。

表7.《纽约时报》近三年来“一带一路”的认知态度对照表

《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认知态度经历了印度“不情愿加入”、“有可能获益”到“仍然谨慎观望”三个阶段。印度自身不愿意加入, 但在报道时往往插入其他国家如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对“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 并从中受益的评述, 尽显其纠结心理。2015年“不情愿加入”的主题词主要有:less than enthusiastic, worried about Chinese plans, cool;2016年印度认为“有可能获益”主题句1次, 描述了其他国家的积极态度3次, “不情愿加入”及“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的主题词和主题句占绝大多数, 主要有:India has not embraced enthusiastically, resolutely oppose CPEC which runs through Indian-claimed territory in Po K等;2017年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引起了全球瞩目, 印度对此也愈加关切。一方面, 印度很清楚“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如has the potential to completely alter the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of the two continents of Asia and Europe, 美国改派高官参加中国的“一带一路”峰会, 使印度的压力剧增。另一方面, 印度加强与日本或东盟其他国家、非洲国家合作, 形成与“一带一路”抗衡的联盟, 仍然持批评和不愿加入的态度。此类主题词比比皆是, 譬如:critical of, India has kept away from, India was markedly absent from the BRI launch等。

《欧盟报》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态度经历了从总体支持及欧盟各个国家争相加入, 到欧盟国家公司支持的积极态度, 并逐渐具体化的转变。2014年12月5日, 《欧盟报》发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报道, 援引美国智库席勒学会创始人何尔加·泽普的话语, 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将使各方获益。该报道主要以欧盟各国首脑和高官作为评价者对“一带一路”表达赞誉和支持, 譬如:芬兰总统尼尼斯托赞扬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国倡议;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称“一带一路”是世界贸易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从欧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到芬兰、匈牙利等欧盟国家, 再到欧盟国家公司支持的转变, 我们可以看出, 自2015年以来, 《欧盟报》有关“一带一路”报道的积极评价主体日趋明确具体化, 涉及各个国家和组织机构, 譬如:2014年对“一带一路”积极评价的主体为EU (2次) ;2015年的积极评价主体为:UN (2次) 、EU (5次) 、UK (8次) 、Hungary (4次) 、Scotland (3次) 、Ireland;2016年为EU (5次) 、UK (15次) 、the 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 (2次) ;2017年对“一带一路”积极评价的主体为:EU (7次) 、UK (16次) 、Switzerland (3次) 、Glen Keen Farm,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这些话语特征的突显与我国“一带一路”步步推进、稳扎稳打的三个阶段话语转换相一致, 也体现了“一带一路”具体实践的成功。

4. 结语

通过对美国、印度和欧盟三家媒体“一带一路”的报道分析, 我们从语料库中获得了翔实可靠的语言证据, 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媒体从各自立场、利益和战略出发, 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不同的话语建构。从符号意义 (语义韵) 看, 《纽约时报》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评价来隐性表达美国的反对立场, 再现了美国媒体的传统传播战略。在《印度时报》的话语表征中, 其他国家均对“一带一路”予以支持, 而印度官方态度冷淡, 怀有猜疑和警惕之心, 但有可能基于利益考虑跨越“观望”。《欧盟报》认知态度经历了总体支持、欧盟各成员国争相加入, 到行动逐渐具体化的转变。这种认知态度的差异及其变化折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 反映了美国、印度和欧盟三大地缘政治的战略选择及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本研究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及情感态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外媒对“一带一路”内涵的解读方式和认知风格, 也为我国对外话语的差异化和精准化传播提供了实证依据, 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国外舆情, 提升“一带一路”的对外话语能力, 进而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

参考文献略。本文系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责编:语言学通讯编辑 同济大学博士生 王峰

欢迎查询知网或者《外语教学》2018年第5期纸质期刊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语言学通讯外文书店

科研助力|“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征稿函

科研助力|“语言学通讯博士论丛”书稿征集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七万学者都关注的神奇公众号

语言学通讯

学术观点|专著推荐|读书小札|博士招生|招贤纳士|学术会议|教师研修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