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國外媒體“一帶一路”話語表徵對比研究——一項基於報刊語料庫的話語政治分析

唐青葉 史曉雲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大學全球問題研究院 上海大學文學院

摘    要: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全球媒體近五年來一直持續關注,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 一些國家的認知和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本文基於Lexis Nexis新聞數據庫, 以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紐約時報》《印度時報》和《歐盟報》有關“一帶一路”的報道爲語料, 綜合運用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框架以及三角測量法、語料庫語言學、評價理論等方法定性和定量考察這些媒體對“一帶一路”話語建構的差異、情感態度變化及其原因。研究發現, 《紐約時報》通過對其他國家隱性評價表達美國的反對立場, 體現了“重大機遇”、“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機遇”、“威脅”的曖昧態度;《印度時報》對“一帶一路”認知經歷了印度“不情願加入”、“有可能獲益”、“仍然謹慎觀望”三個階段;《歐盟報》經歷了從總體支持、到歐盟各國爭相加入、再到支持態度逐漸具體化的轉變。這一研究成果爲我國對外話語的差異化和精準化傳播提供了實證依據, 有助於我國有效應對國外輿情, 從而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國際話語權、對外話語構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國外媒體; 語料庫方法; 語義韻; 話語政治;

作者簡介: 唐青葉,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大學全球問題研究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 史曉雲, 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公共外交。

1. 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 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簡稱爲“一帶一路”倡議。近五年來, 該倡議引起國外媒體持續關注, 國內學界對此展開了有針對性的國別和區域研究, 主要涉及“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如:阿拉伯世界 (陳杰、徐沛雨2015;薛慶國2015) 、土耳其 (白貴、歐斯曼·艾諾2016) ;美國、俄羅斯、歐洲、中東、中亞、東南亞及南亞國家 (龔婷2015) ;印度 (張立、李坪2016;毛悅2017) , 總體上看, 國外絕大多數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 (王輝、賈文娟2016) 。以上研究在全面考察“一帶一路”倡議國外輿情的基礎上, 對我國當前“一帶一路”對外傳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具有啓發性, 但也有不足之處:缺乏歷時、動態的考察, 尤其是話語政治層面分析。其實,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 “一帶一路”話語表徵也發生了轉換, 從“重大倡議”到“推進建設”, 再到“倡導和推動共建”, 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三個階段話語本體特徵及其演變進程, 成爲了中國推動和引領全球化的重要標誌。與此同時, 國外許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態度也在發生轉變, 但是目前此類研究還比較少見。本文利用Lexis Nexis數據庫, 以美國的《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印度的《印度時報》 (The Times of India) 和歐盟的《歐盟報》 (European Union News) 在2013年9月7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這一時間段有關“一帶一路”報道爲語料, 從歷時角度動態地對比分析美國、印度與歐盟的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話語建構的差異、情感態度變化及其原因。

2. 理論方法與語料蒐集

本研究綜合運用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框架以及三角測量法、語料庫語義韻分析法和批評話語分析法對三大報刊媒體的“一帶一路”話語表徵進行歷時和共時考察, 旨在發現其報道傾向性及變化規律。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框架是唐青葉 (2013) 提出的一個基於符號媒介、形式、語義、語境和意識形態五個層次的分析框架。三角測量法 (Triangulation) 這一術語來源於土地測量技術, 指的是通過結合兩個點的測量結果來確定空間中的另一個單點 (Rothbauer, 2008) 。Denzin (1978:295) 將三角測量法歸納爲多源數據、多研究者、多理論、多方法四種基本類型。Baker (2015) 以三角測量法作爲理論依據, 通過多位研究者和多個方法的路徑將語料庫語言學與話語分析結合起來, 分析了英國媒體對不同類別的男子氣概進行的話語表徵。他還將批評話語分析涉及的三角測量法分爲三類:第一類是van Dijk (2006) 的批評話語分析方法, 由話語, 認知和社會的三角形關係表達出來。第二類是Wodak (2007) 的話語歷史方法, 其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基於各種不同的經驗數據和語境, 致力於跨學科、多種研究方法的研究。第三類是將定性的細讀與語料庫語言學方法相結合。在此, 我們利用Lexis Nexis數據庫, 以belt w/5 road (即belt與road兩詞之間的間隔詞不超過5個) 爲檢索詞進行全文檢索, 提取了2013年9月7日至2017年12月31日《紐約時報》《印度時報》和《歐盟報》有關“一帶一路”的全部語料, 建成了小型歷時語料庫 (三大報刊年度報道數見圖1) 。由此, 我們可以看出, 《紐約時報》和《印度時報》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劇增, 而《歐盟報》則對“一帶一路”持續關注。

圖1.三家報紙有關“一帶一路”的報道篇數

本研究基於三大報刊媒體“一帶一路”語料庫進行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 已經涵蓋了三角測量法的四種基本類型和三類批評話語分析。建立的語料庫就是多源數據, 即包括美國、印度、歐盟三個不同地域在不同時間對“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語料。兩個或多位研究者對“一帶一路”文本進行觀察分析, 避免單個研究者的偏見和不足。本文開展了多理論跨學科研究, 即採用語料庫語言學、批評話語分析、話語政治等理論進行對比分析。Hardt-Mautner (1995) 、Baker (2008) 等學者認爲語料庫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可有效協同, 語料庫語言學的語義韻 (semantic prosody) 在揭示話語語義和語言使用者態度方面有着方法論意義。Sinclair (1991, 1996) 將其定義爲一種聯接意義和目的的功能性選擇, 可顯示節點詞的高頻搭配詞在語境中的語義氛圍, 明確或隱晦地表達語言使用者的態度傾向, 從而實現特定的評價功能。Stubbs (1996) 把語義韻分爲積極、中性和消極三個層級, 但Bednarek (2008:133) 指出, 語義韻不能簡單地歸於“積極”或“消極”, 應多元化, 故此, 評價理論態度系統 (Martin&White 2005) 的情感 (affect) 、判斷 (judgment) 和鑑賞 (appreciation) 三個子系統可以使語義韻的分級更趨細化。情感系統是評價主體對事物、行爲、文本或過程、現象消極或積極的情感反應;判斷系統涉及評價主體對人的性格或行爲的評判;鑑賞系統是評價主體對事物或現象的評估。對話語情感態度資源的研究是批評話語分析和語料庫語言學的理想接口。基於此, 本文將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把評價理論的態度意義資源融入“一帶一路”主題的語義韻, 通過對話題結構和主題意義的深入闡釋並進行批評話語分析, 從而揭示這些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狀態及其情感態度變化。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基於三大報刊媒體“一帶一路”語料庫進行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 具體來說, 首先是從符號媒介層次上考察“一帶一路”指稱符號的頻次及其意義;其次, 利用語義庫軟件包Wordsmith Tools (Scott 2008) 在全部語料庫中提取或提煉特徵話題和主題意義, 進行話題結構和語義韻分析, 得到不同地域的態度認知差異;再者, 聚焦三個區域在不同時段的少量文本進行精細的話語分析, 得到三家媒體在不同時間段的認知變化。最後, 採用多個方法, 包括將語料庫的客觀數據與話語分析相結合。下面予以詳盡分析。

3.1“一帶一路”的英文符號表徵

我們通過考察“一帶一路”指稱詞在語料中所佔的比例來確定本研究的檢索詞。使用Wordsmith Tools軟件包, 以belt爲檢索詞, 以road爲語境搭配詞在L5-R5的跨距範圍內檢索, 得到的結果如表1。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的索引行數量在三家報紙總索引行所佔比重均較大 (分別爲95%、86%、85%) , 因此, 將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確定爲本研究“一帶一路”的英文符號表達。另外, 這三家報刊使用不同符號來指稱“一帶一路”, 頻次較多的有initiative、project、program、plan、strategy等 (詳見表2) 。

表1.“一帶一路”英文符號表達及頻次一覽表

表2.“一帶一路”指稱符號一覽表   

從表2可以看出, 三家報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指稱符號有所側重, 《印度時報》使用的符號單一, 類別少, 符號意義內涵寬泛, 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態度之冷談;相比而言, 《紐約時報》《歐盟報》對“一帶一路”的符號表徵既有概括性詞彙, 也有具體詞彙, 內涵較爲豐富, 這說明其對該倡議的關注度之高, 而且, 其定位比較明確, 傾向於經濟層面。從歷時角度看, 隨着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在北京召開, 中國官方發佈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英語符號表述, 即“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世界各媒體也多轉向使用統一的中國官方的這一術語表述。

3.2“一帶一路”的評價特徵話題和主題意義分析

我們採用Sinclair (1991) 擴展意義單位模型的分析方法, 按照特徵話題 (詞彙) 、語義搭配、語義傾向、語義韻的順序進行觀察與分析, 對比美國、印度和歐盟報紙的認知狀態。我們以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作爲檢索詞開展分析。研究設計如下:首先, 我們使用Wordsmith軟件, 分別計算出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在L5-R5搭配跨距內的搭配詞, 按照互信息值 (MI3) 由高到低排列;其次, 分別提取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互信息值排名前10的評價特徵話題, 即每家報紙各提取20個帶有評價意義的主題詞;最後, 觀察相關索引行, 進行評價者歸類和語義韻分析。相關評價主題詞如表3所示, 括號內的數字2表示該搭配與Belt and Road和One Belt One Road同時共現。

表3.“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一覽表

從表3可以看出三家報紙對“一帶一路”認知的語義傾向。《紐約時報》中“一帶一路”的評價主題詞爲16個, 均爲消極, 即causing, ignored, refused, strains, 塑造了反對“一帶一路”的語義傾向。鑑賞搭配詞如ambitious, enormous, grandiose, marquee, lavish, 塑造了“一帶一路”規模龐大的語義傾向。《印度時報》消極態度的評價主題詞有8個, 佔評價主題詞總數的40%, 諸如boycotting, refusal, rejection, doubt, threaten, 塑造了反對、抵制“一帶一路”的語義傾向。消極鑑賞主題詞彙coveted, hyped, vaunted, 營造了名不副實、過度宣傳的語義傾向。除此之外, 還有少數積極評價主題詞, 諸如accept, promote, flagship, pioneering。《歐盟報》的相關主題詞均爲表達積極態度和積極鑑賞的詞彙, 諸如assist, benefit, collaborating, celebration, 其語義傾向爲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3.3“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的語義韻分析

基於符號媒介和語境層次, 通過觀察索引行對上文提取的評價主題詞做語義韻分析, 我們可以識別三大報刊的評價者 (Appraiser) 和評價對象, 即“誰”支持或抵制“一帶一路”, “誰”視“一帶一路”爲威脅或機遇。表4概括了《紐約時報》“一帶一路”主題詞的語義韻評價特點 (括號內的數字爲該詞彙在語境中出現的頻次) , 其評價者包括中國、印度和《紐約時報》。“一帶一路”對中國公司而言是機遇, 印度則拒絕“一帶一路”, 認爲“一帶一路”忽視了印度的核心關切。《紐約時報》將中國表徵爲“一帶一路”的獲勝方, 以增強其自身實力, 對其他國家而言, “一帶一路”則引發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

表4.《紐約時報》“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的語義韻一覽表

表5.《印度時報》“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的語義韻一覽表

表5爲《印度時報》“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的語義韻分析。中國促進和推行“一帶一路”建設;印度則持懷疑態度, 抵制和反對“一帶一路”以及2017年5月在中國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峯會;其他國家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領導人則對“一帶一路”予以積極評價, 他們認爲“一帶一路”有助於阿富汗的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和兩國人民交流, 具有開創性。

從表6可知, 《歐盟報》突顯了評價主體即國際組織的領袖、英國官員和學者們對“一帶一路”的支持態度, 認爲“一帶一路”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機遇。

表6.《歐盟報》“一帶一路”評價主題詞的語義韻一覽表

以上語料庫輔助的話語分析表明, 《紐約時報》通過顯性的消極評價, 突顯了印度和其他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反對態度, 而美國自身的態度則不明確;《印度時報》通過顯性的消極評價, 表徵了印度反對、抵制“一帶一路”, 而其他國家則支持和讚揚“一帶一路”;《歐盟報》通過顯性的積極評價來表徵國際組織的領袖、英國官員和學者對“一帶一路”的支持。

3.4“一帶一路”的認知及情感態度分析

下面我們基於意識形態, 運用批評話語分析方法考察國外三大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認知狀態和情感變化。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把“一帶一路”作爲話題, 然後在三家媒體不同時段的相關報道中檢索出高頻特徵的主題詞或主題句, 並輔之以細緻的文本分析, 詳盡闡釋如下:

《紐約時報》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態度經歷了視爲“重大機遇”、“害怕失去霸主地位”、“機遇”、“威脅”等一系列變化。2015年, 《紐約時報》表現出“利好”和“危害美國”兩種不同的心態;2016年關注度低 (相關主題詞頻次共18次, 其中僅有6次有主題意義闡釋) , 主要表現出消極心態, 害怕失去霸主地位的認知依然存在;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峯會前後反映出積極的主流心態, 並存有消極、觀望和積極三種心態 (參見表7) 。其中積極心態來自經濟領域, 即美國公司, 而在政治和國際關係領域則認爲“一帶一路”引發地緣緊張, 與美國相抗衡, 並在抗衡中趨於上風;消極心態認爲隨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 中國與更多國家建立了更爲緊密的關係, 威脅了美國在這些區域的影響力和霸主地位。

表7.《紐約時報》近三年來“一帶一路”的認知態度對照表

《印度時報》對“一帶一路”認知態度經歷了印度“不情願加入”、“有可能獲益”到“仍然謹慎觀望”三個階段。印度自身不願意加入, 但在報道時往往插入其他國家如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態度, 並從中受益的評述, 盡顯其糾結心理。2015年“不情願加入”的主題詞主要有:less than enthusiastic, worried about Chinese plans, cool;2016年印度認爲“有可能獲益”主題句1次, 描述了其他國家的積極態度3次, “不情願加入”及“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的主題詞和主題句佔絕大多數, 主要有:India has not embraced enthusiastically, resolutely oppose CPEC which runs through Indian-claimed territory in Po K等;2017年5月“一帶一路”高峯論壇在北京召開引起了全球矚目, 印度對此也愈加關切。一方面, 印度很清楚“一帶一路”意義重大, 如has the potential to completely alter the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of the two continents of Asia and Europe, 美國改派高官參加中國的“一帶一路”峯會, 使印度的壓力劇增。另一方面, 印度加強與日本或東盟其他國家、非洲國家合作, 形成與“一帶一路”抗衡的聯盟, 仍然持批評和不願加入的態度。此類主題詞比比皆是, 譬如:critical of, India has kept away from, India was markedly absent from the BRI launch等。

《歐盟報》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態度經歷了從總體支持及歐盟各個國家爭相加入, 到歐盟國家公司支持的積極態度, 並逐漸具體化的轉變。2014年12月5日, 《歐盟報》發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報道, 援引美國智庫席勒學會創始人何爾加·澤普的話語, 認爲中國的“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將使各方獲益。該報道主要以歐盟各國首腦和高官作爲評價者對“一帶一路”表達讚譽和支持, 譬如:芬蘭總統尼尼斯托讚揚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中國倡議;匈牙利外交部長西雅爾多稱“一帶一路”是世界貿易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從歐盟、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到芬蘭、匈牙利等歐盟國家, 再到歐盟國家公司支持的轉變, 我們可以看出, 自2015年以來, 《歐盟報》有關“一帶一路”報道的積極評價主體日趨明確具體化, 涉及各個國家和組織機構, 譬如:2014年對“一帶一路”積極評價的主體爲EU (2次) ;2015年的積極評價主體爲:UN (2次) 、EU (5次) 、UK (8次) 、Hungary (4次) 、Scotland (3次) 、Ireland;2016年爲EU (5次) 、UK (15次) 、the 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 (2次) ;2017年對“一帶一路”積極評價的主體爲:EU (7次) 、UK (16次) 、Switzerland (3次) 、Glen Keen Farm,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ants, Chinese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這些話語特徵的突顯與我國“一帶一路”步步推進、穩紮穩打的三個階段話語轉換相一致, 也體現了“一帶一路”具體實踐的成功。

4. 結語

通過對美國、印度和歐盟三家媒體“一帶一路”的報道分析, 我們從語料庫中獲得了翔實可靠的語言證據, 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媒體從各自立場、利益和戰略出發, 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不同的話語建構。從符號意義 (語義韻) 看, 《紐約時報》通過對其他國家的評價來隱性表達美國的反對立場, 再現了美國媒體的傳統傳播戰略。在《印度時報》的話語表徵中, 其他國家均對“一帶一路”予以支持, 而印度官方態度冷淡, 懷有猜疑和警惕之心, 但有可能基於利益考慮跨越“觀望”。《歐盟報》認知態度經歷了總體支持、歐盟各成員國爭相加入, 到行動逐漸具體化的轉變。這種認知態度的差異及其變化折射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 反映了美國、印度和歐盟三大地緣政治的戰略選擇及其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本研究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及情感態度進行了對比分析, 使我們能夠深入瞭解外媒對“一帶一路”內涵的解讀方式和認知風格, 也爲我國對外話語的差異化和精準化傳播提供了實證依據, 有助於我們有效應對國外輿情, 提升“一帶一路”的對外話語能力, 進而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免責聲明

參考文獻略。本文系轉載,不代表本公衆號觀點。

責編:語言學通訊編輯 同濟大學博士生 王峯

歡迎查詢知網或者《外語教學》2018年第5期紙質期刊了解詳情。

推薦閱讀

語言學通訊外文書店

科研助力|“語言·文學·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徵稿函

科研助力|“語言學通訊博士論叢”書稿徵集

長按二維碼讚賞語言學通訊

七萬學者都關注的神奇公衆號

語言學通訊

學術觀點|專著推薦|讀書小札|博士招生|招賢納士|學術會議|教師研修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