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云桥的前世今生

我对桥的印象,来源于出差的体验。去上海,常乘京沪快车,行进至浦口,面前是浊浪滔天的长江,必须停下来,然后将列车一节节地拆开,再用轮渡载到对岸,重新组合,这才能向上海方向迅跑。轮渡装卸需要特别精准的对接技术,容不得一丝错位。旅客一直坐在车厢里,眼巴巴地看着列车如何被分解与组合,耐心地去熬那两三个小时。后来有了南京长江大桥,列车渡江如过坦途。你会惊服,桥代表着现代文明,反映着时代特征,体现着力与美的统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同的东扩,更加渴慕便捷的交通,于是,在御河上,改建和新建了七座桥梁,由北而南,排列着北环桥、平城桥、兴云桥、北都桥、迎宾桥、南环桥、开源桥。有人问,这七桥与西湖苏堤的六桥是否可有一比?我说,御河七桥,无论从结构形式,还是从空间布局,聚合了如此密集的现代元素,它今天的样子,无情地消解着苏堤时代那种心思涌动的民间传奇,它已经有了崭新的美学价值。任是谁,也不再可能制造新的神话。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七座桥中,兴云桥既是新桥又是老桥。桥址东西走向,与老城西街、东街、东关在一条直线上。北魏时,大同(时称平城)作为都城,已经把御河(如浑河)包容在城里,河上无桥是不可想象的。元代时,大同城东、御河之上就有一座石桥。因为始终处于“建”与“毁”的无情循例中,这座石桥免不了要修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因此,一位四川籍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在修葺结束之后,写了《兴云桥碑记》,来纪念这件大事。这帖碑文写得真好,提供了许多信息,可信度很高。且让我们慢慢读来。一,泰定元年秋(公元1324年),大同路城东新修了一座石桥;二,河东连率图绵(可能是个蒙古官员)题写了桥名,从此之后,此桥始叫兴云桥;三,考察了御河造桥史:“自元魏以至于唐……率造桥以达”,而且声言:“岁久,沿革不能详焉。”以虞集的学识与官职,自北魏即造桥之说,绝非信口开河;四,记述了从金代开始的修茸或重建;五,提供了御河的水情:“河水盛,遇积雨益横”,可见,当时的大同还不是缺水城市,不仅自己有开发利用的条件(开辟水浇地),还给下游的浑河注入丰足的水量。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至治元年秋,召集官员碰头会,也邀请桥工出席。主持者的表态比较真诚,他说:“财不可以数费,民不可以数劳,必究其所以坏,而求其所以长久者。”好吧,你既然能低下身段求教,桥工活跃起来,他们说,如果将木柱改成石柱,那么,贪财的乡徒就无计可施。如此这般,桥梁“便可屹然壁立”。兴云桥在修葺之后,请了这位才情皆备的大手笔,写了一部千古不朽的水利史,使今天的大同人都感受到汩汩清流。

由于本文论述的需要,所以,必须涉及水灾的有关记载。据《大同水史录》称,从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到清道光二年(1822年),1537年内,大同地区发生重大水灾23次,兴云桥曾7次被冲毁,又被复建。20世纪上半叶,1912年、1933年、1939年、1943年,御河、十里河都曾因暴雨而发大水。下半叶,还有水灾。在每年雨季,水患频发的时刻,防务部门都严阵以待,紧张到废寝忘食。1967年8月5日,全市降雨,御河来水2020立方米/秒,接近百年一遇。那才叫汹涌澎湃,洪水猛兽,所到之处,一扫而光。当时,刚刚交付使用的新桥成为关注点,水势刚弱,市领导踏泥蹚水地上桥察看,虽然桥面过水,强冲强刷,但并无大碍——众人欢庆,高兴得往对方脸上抹泥巴!经过详查,新大桥还可通行,而旁边的旧桥被冲垮四孔。防务部门派人值勤,防止有人半夜拆桥把木头偷走。

现在,曾经水量十分丰沛的御河没水了。在修桥时,总体工程中,御河河道铺设了防水层,又加了橡皮坝,然后,靠一点点可怜的雨水,又靠抽得心颤的地下水,筑成了几个人工水塘,每当晴空月正,四合静寂,站在河边,倒也波光淼淼,夜色苍苍。只是不能像当年的王英(明朝诗人)那样,做出动态文字来:“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宜入早秋。”波影虽动,只是原地打转转,残光与浪花只是作秀而已。倒是想到宋代刘镇的《玉楼春东山探海》词,有一句话令我伤痛:“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不知何时有得一看?

大约是2009年吧,我听说要重建兴云桥,我急于知道,那架旧桥还要不要?后来知道,此次要别出心裁,新桥要把旧桥包起来,同时把旧桥改作商场。这倒是有点创意,不仅延续了历史,还节约了资源。

这座总长1200米的大桥,自身采用中西合璧的仿古建筑风格。褒扬传统文化的部分,就是绘画雕刻,这也得花点心思。在西洋零件上加入中国元素,使之各得其长,不大容易。不过,照外行人的眼光来看,舒展就好,不至于强硬输入,硬叫你痛。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把烽火台的意象引入桥台标识,叫人立马振奋。打仗,等候打仗,那曾是大同人先祖们的日常生活。烽火台是常见之物,点燃烽火是常听之说。大同处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分界线之间,有征战是不可避免的。点燃烽火就是传递信息:敌人来了。知道不知道敌情,可是生命攸关的大事。被抢了粮食与牲畜固然可气可恨,但总要先逃命,不能再搭上性命。所以,当我们夸耀这座城市“巍然重镇”时,不知忽略了多少该记而未记的百姓故事。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帝王将相当家的。

将一座名桥装修上烽火台意象,到底好不好?当然好。一扫胡尘,这是历史。并不排斥杯酒解兵威的欢热场面。

我不知道设计者何许人也。但我想,他能将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是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文化松懈了,到哪儿去找爱国感?民族文化是与民族精神联在一起的,我们不能断裂自己的文化,因为要重新树立文化情感是很困难的。鲁迅先生曾在《集外集·无题》中说:“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怎么如此敏感?先生还在《坟·科学史教篇》里说:“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国民风气,因而一新!”

算作结束。

郭生彩

大同文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