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展覽展出的180件展品均來自意大利專門從事埃及考古研究的博物館,力圖呈現尼羅河兩岸的生活風貌,並進一步探索古埃及人複雜的精神與宗教世界。如果說埃及的土地是尼羅河的饋贈,那麼古埃及文明則是古埃及人留給全世界的財富。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展覽時間:2019-01-22—2019-05-05

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西湖美術館

展覽介紹:

起初,洪水滔滔,包被世界,大地陰霾籠罩,無動無息。忽然,一朵蓮花奇蹟般浮出水面,花瓣中,太陽像只金色的鳥兒冉冉升起;洪水退去,溫暖的陽光呵護着大地上幼弱的生命。

——《尼羅河兩岸·古埃及》

埃及又稱“黑土地”,四周環繞着利比亞和阿拉伯高地、沙漠和海洋,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尼羅河從這一肥沃的狹長地帶流過,河的兩岸是綠色帶狀的沖積平原,古埃及人就是在這片河谷平原發展出了他們的文明。尼羅河谷是沙漠中的綠洲,對埃及人而言,尼羅河是生命之源。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又帶來了大量的污泥,爲埃及人沉澱下肥沃的土壤。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中,尼羅河是被崇拜的對象。而埃及正是尼羅河的贈禮。

在距今17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尼羅河下游的野生動植物養活了非洲東北部半遊蕩的狩獵者和食物採集者,他們在尼羅河兩岸的沙漠上、在與河流相連的溪谷中,都留下了人工製造的石質工具。新石器時代和前王朝時代(約公元前7000-3100年),一種開墾耕地、馴養牲畜的生活方式讓北非的土著居民哈姆人和西亞來的塞姆人逐漸結束了最初的遊蕩生活,定居尼羅河畔的他們,成爲古埃及人的祖先。

在古埃及社會,法老傲然立於金字塔頂端。衆多的工匠與農人,或以精湛的技藝,或以辛勤的勞作創造出了令人驚異的建築與藝術作品。“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卻永遠長存”,古埃及文明的創造者雖早已凋零,但大地之上的歷史遺存依舊訴說着埃及昔日的地中海大國歲月,並幫助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重構這一法老國度的歷史。生活於尼羅河沿岸與綠洲之中的古埃及人,追隨太陽的起落,跟隨四季的變換,對所生活的世界思考深刻,對永生的世界不懈追求。

意大利的博物館機構擁有極其豐富的埃及藏品資源。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羅馬貴族已熱衷於收集埃及文物。隨着時間的流逝,羅馬的遺產逐漸爲意大利所吸納。此後的19世紀,大量考古探險隊追隨拿破崙的遠征足跡到達埃及,帶來了文物數量的成倍增長。本次展覽展出的180件展品均來自意大利專門從事埃及考古研究的博物館,力圖呈現尼羅河兩岸的生活風貌,並進一步探索古埃及人複雜的精神與宗教世界。

“人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阿拉伯諺語

如果說埃及的土地是尼羅河的饋贈,那麼古埃及文明則是古埃及人留給全世界的財富。

在尼羅河的潮漲潮落之間,古埃及文明從陸路與非洲內陸、兩河流域產生交流,越過地中海影響了希臘、羅馬,通過希臘羅馬浸潤了整個西方古典世界,其後又對伊斯蘭世界產生了影響。埃及的醫學、曆法、數學、建築、藝術,以及三位一體神的概念,都極大地影響了後世西方文明。

這些歷經數千年的文化財富,直接推動了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使我們得以揭開古埃及王國的神祕面紗,瞭解這個金色國度中的雄心、歷險與征戰,他們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孜孜不倦地追尋着永生。

對永恆的崇拜,令古埃及人打造出了一個瑰麗的物質世界,令我們爲之驚歎不已,而精神世界同樣迷人。他們以尼羅河水的泛濫作爲新年的開始,並將洪水氾濫的第一個夜晚尊爲“第一滴水之夜”,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中,只有埃及人用如此深情而浪漫的詞彙描述洪水災難,因爲洪水將會留下肥沃的生機。年復一年的驗證,更讓他們堅信死後復生,並流露出對生命極爲深闊的體悟,乃至希望在另一個世界永遠繼續着理想中的生活狀態。

從神明的傳說到動物的馴化、從文字的發明到金字塔的建造、從麪包的烘烤到《亡靈書》的使用,我們願和您一同探尋一個偉大的謎底。古埃及人是否到達了他們夢想的來世,世人不得而知,但通過對歷史的追溯,我們看到了他們曾經的生活。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第1單元 尼羅河的贈禮

埃及又稱“黑土地”,四周環繞着利比亞和阿拉伯高地、沙漠和海洋,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尼羅河從這一肥沃的狹長地帶流過,河的兩岸是綠色帶狀的沖積平原,古埃及人就是在這片河谷平原發展出了他們的文明。尼羅河谷是沙漠中的綠洲,對埃及人而言,尼羅河是生命之源。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又帶來了大量的污泥,爲埃及人沉澱下肥沃的土壤。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中,尼羅河是被崇拜的對象。而埃及正是尼羅河的贈禮。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第2單元 衆神傳說

從歷史開端至法老時代的終結,宗教滲入了古埃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資源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用於紀念物的修築,這些宗教建築用以讚頌、安撫諸神,確保神明創造的萬物得以持續。自王朝時代開啓之時,埃及主神的名字和特徵已基本確定,但不同神明之間相互融合的情況依舊十分普遍,崇拜形式也隨之錯綜複雜。神明崇拜的背後是埃及人對於所生活世界的思考,也是各個歷史時期政治力量對決的寫照。諸神奇特的形態,體現了埃及人對自然力量的瑰麗想象,而宗教信仰規定了人們應當遵從的道德規範,也展現了埃及人對生活的種種願望與期許。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第3單元 復活的密碼

象形文字(Hieroglyph)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爲“神聖的雕刻圖案”,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象形文字記錄日期、事件和國王的姓名,至中王國時期,象形文字的發展趨於成熟,廣泛出現在陵墓、神廟和一些日用物品上。然而隨着托勒密王朝的覆滅,這種古老的文字逐漸爲人們所淡忘。 1799年7月19日,在埃及的羅塞塔村,拿破崙的隨軍學者發現了一塊黑色岩石,表面刻滿當時誰也看不懂的古埃及聖書體、世俗體象形文字,以及古希臘文。通過三種文字的對比,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ois Champollion,1790-1832年)成功解讀了羅塞塔石碑,象形文字終於再度復活,成爲現代人與古文明對話的鑰匙。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第4單元 生活在尼羅河與綠洲之中

在日出日落的循環往復中,法老是全國財富和土地的所有者,同時也是人類與神祇世界的溝通者;監管地方事務的政府官員和負責宗教事務的大祭司奉法老之命維護王國與信仰的秩序;能寫會算的書吏們有機會進入精英階層;軍隊負責控制邊界和鄰國的關係。作爲自由人,農民、工匠與商人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他們生活在尼羅河沿岸或綠洲上的小鎮或村落中,比農民再低一級的則是可以被買賣的奴隸。 埃及人的墓葬中繪有耕種、爭戰、狩獵、宴樂等各色生活場景。他們使用過的住宅陵墓、紙草文獻、飾品器物,散發着獨特的生活氣息,在歷經四千年的沉澱之後,向我們投來迷人的一瞥。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明展

第5單元 永生傳說

在古埃及傳說中,太陽會在日落時被天空女神努特吞下,第二天早上又重獲新生。人們相信在太陽西沉的地方是冥王奧西里斯統治的死後世界,那裏沒有苦難,只有永恆的生命。死亡被視爲獲得永生的一個過程,如晝夜交替一般讓人再度復活。 爲了在永生的世界繼續享受生活,法老和貴族將大量財富和人力傾注於修建宏偉的陵墓;墓室中放滿各式各樣的陪葬品;他們用防腐劑和香料保存軀體,等待靈魂重回身體;棺槨內放着《亡靈書》及各式護身符,幫助亡者在陰間跨越所有阻礙。這些豐富的想象和實踐,造就了古埃及極度華美的死亡文明。

網易刊登此文僅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表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