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最近有提法:一线“减肥”,二线扩张,中国需要更多特大型城市。表面上看好像如此,大城市在不断提高进城的门槛,在疏导人口,在优化产业,北京上海统计显示常住人口在减少;而二线城市则以各种政策疯狂抢人,鼓励人才落户、放开落户限制、积极引进产业等等。但实际上超大城市并没“减肥”,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所以超大城市只能“挑肥拣瘦”,在产业选择与人才引进上进行精挑细选,选择高精尖的、附加值高的产业,以提高城市人均效益;而超大城市所谓的低端产业与人口则在加速往周边进行自然分流。

  超大城市资源的外溢已经制造出都市圈概念,国外的例子不说,广佛同城就是国内最典型的例子,地铁都接轨了,每天跨城生活的人已经非常多。而像深莞惠这种都市圈,更因为深圳的外溢,产业低端部分的转移,还有城市群产业分工的不同造就了一批企业及产业人口的外溢,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也是超大城市后的发展方向——都市圈,一个几千万甚至近亿人口的超级城市。

  至于二线城市,发展的路子有两条,旁边有超大城市的,就想办法融进去。只要能融入大都市圈,就能享受到超大城市的种种外溢,比如东莞、佛山、苏州等,都享受到了旁边特大型城市的资源、人才、技术、资金、需求等外溢的资源,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机会。对于没有可借力的二线城市就只能单干了。

  目前看,多数省会城市战略就是举全省之力建设一个超大型城市,通过扩大规模,实现区域平台的发展战略。也因为如此,未来中国经济可能95%以上的机会,都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还有各个省会城市,还有所有计划单列市当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