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騰訊的刻板印象是To C,不論是遊戲還是社交。而在近一年時間裏,騰訊開始不斷的投資線下零售企業。當然,這並非意味着騰訊要成爲零售商的角色。年初,馬化騰曾表示:“我們不做零售和商業,只做連接器、做底層的東西,用雲、AI等這些基礎設施來幫助客戶,把系統集成也讓給所有合作伙伴。”

而馬化騰口中的“連接器、底層的東西”,正包含了企業級服務。隨即,騰訊成立了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逐步在服裝行業推行智慧零售數字化工具箱,爲服飾行業提供最新的行業全鏈路解決方案。

智慧零售的三大玩法

零售行業全面數字化已成趨勢,而爲什麼服裝行業是騰訊智慧零售數字化的重要領域?“首先相比其他領域來講,服裝對於個性化需求高,消費者追求服飾個性化的自我表達;其次,服裝行業非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導購的角色決定了消費者的粘性。”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副總經理田江雪解釋道。

而反觀服裝零售商面臨的痛點,隨着消費升級和網購的流行,消費者變得越來“挑剔”,線下門店的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對於商家而言更重要是,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離用戶更近,增加用戶的粘性;從用戶痛點出發,給用戶提供適合的商品。億歐總結了“騰訊智慧零售數字化工具箱”的三大玩法:

1、公衆號運營:用戶微信支付之後,將默認關注微信企業公衆號,成爲會員。此後,通過用戶標籤確定公衆號推送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商家將主導控制權,自由把握跟用戶之間的溝通;

2、企業微信+小程序+導購:用戶直接在商家小程序中找到導購,導購可以直接在企業微信與消費者的個人微信溝通,並同時分享小程序,消費者可以通過在小程序商城購買,快速達成交易。

3、門店的精細化管理:在門店日常經營中,騰訊雲的騰訊優Mall通過機器視覺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瞭解店內客流軌跡,幫助店員不斷優化店內陳列和佈局,更高效地管理客羣,幫助商戶預判經營情況,輔助決策是否開店及規劃資源投入。

除了以上三大玩法,還包括了自助掃碼購、智慧試衣間、智能互動大屏等,來幫助商家在線上線下的抓住用戶。

“服飾尤爲需要重視自有線下能量的發揮和激活,而我們也發現很多商家公衆號新增的流量是他們自有的線下流量,這些數據資產的自主權也將交到商家的手中,讓他們運營,騰訊在這其中扮演的絕不是決策者,而是‘水電煤’的角色。

同時,每個商家都服務着不同消費者用戶,面對着不同用戶羣,也都有自己的語言對話體系,騰訊也會幫助商家建立這個語言體系。”田江雪強調到。

跟阿里相似的打法,騰訊會更勝一籌嗎?

馬化騰曾說,“爭奪企業級市場是下一個風口。”這句話背後不難看出騰訊對企業級市場的野心和競爭意識,騰訊手裏有企業微信、阿里手裏則有釘釘,可以說二者針鋒相對。

根據億歐瞭解,企業微信與微信“羣聊互通”功能已經可以測試體驗,而這與阿里5月正式推出的“釘釘+手淘”模式頗爲相似,對此億歐也曾做過相應的報道。

簡單講述下,企業申請開通釘釘號後,所有的門店員工都有專屬的釘釘二維碼,顧客通過手淘掃碼店員釘釘專屬二維碼之後,授權之後隨即會進入商家手淘天貓店並添加該員工爲專屬客服。此後,員工可以通過釘釘給該顧客發消息、推薦商品等,而顧客也將在手淘中收到相應的信息。在今年年初釘釘用戶已經破億。

簡單描述下來,可見二者相似度極高,但各自的優缺點又非常明顯。“手淘的打開頻次大約是每週1-2次,且每次停留的時間比較短,但由於每次打開都是帶着購買的目的,所以成交率比微信高。

反之,微信的打開頻次高、流量大,這也是吸引商家進入的原因,但都是以社交目的打開,而微信的交易模式嫁接在小程序上,小程序又有用完就走的特性。”一位品牌商對億歐透露到。

根據騰訊提供的數據,小程序日活用戶達到2億,平臺上有超過100萬的小程序、150萬的開發者,已覆蓋200多個細分行業。目前小程序的日均打開次數爲4次,小程序的訪問量中有54%爲主動訪問。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用戶對於小程序的使用習慣已經慢慢地開始培養起來了。

在上個月底,即將迎來20歲生日的騰訊宣佈啓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將突出B端業務,這次變革性的調整無疑是升級了阿里與騰訊在B端市場的搶奪之戰。

也許有人會說,騰訊沒有“2B”基因,億歐對此並不贊同。回過頭來看看騰訊其實佈局了很多企業服務(騰訊雲、企業微信、企業級公衆號、小程序等),只不過在自身強大的“2C”基因之下,這些“2B”業務的風頭被蓋了過去。

阿里馬雲“退休”、騰訊調整架構、百度All in AI、BAT之後TMD崛起……互聯網頭部企業動作頻頻,無不釋放着求變的信號。線上流量枯竭、AI逐步落地,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給產業帶來機遇的同時,對企業也產生了衝擊。百度外賣徹底落幕、美國百年零售商西爾斯申請破產、樂天瑪特開啓中國大撤退……我們也看到,不少曾經風光無限的佼佼者黯然離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